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创办时间:1902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江苏 南京市 相关行业:合成化学、化学药物、太阳能、软件、水污染治理

联系人:许尔杰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单位简介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现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创业人才14人。

    更多>技术专家299

    • 丁维平 丁维平 研究领域:精细化工 研究方向:物理化学 咨询
    • 董林 董林 研究领域:精细化工 研究方向:物理化学 咨询
    • 徐健健 徐健健 研究领域:电子信息 研究方向:电子技术其他学科 咨询
    • 顾书林 顾书林 研究领域:电子信息 研究方向:电子技术其他学科 咨询
    • 安树青 安树青 研究领域:环境资源 研究方向:生态学 咨询
    • 陈建群 陈建群 研究领域:环境资源 研究方向:生态学 咨询
    • 张庆龙 张庆龙 研究领域:环境资源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包括显微构造学等) 咨询
    • 王良书 王良书 研究领域:环境资源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包括显微构造学等) 咨询

    更多>技术成果4,653

    更多>研究机构37

    • 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机构等级: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领域:信息安全 研究方向:人机物融合的网构化和智能化软件新技术、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技术、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移动网络与泛在服务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软件新技术与软件产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已经全面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域,在推动各行各业实施创新和技术进步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突出的驱动、支撑和引领作用。江苏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初步展示出软件大省的潜力,但距离软件强省的目标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呈现出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不多、外包业务领域较窄、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推动力。当前,在政府多年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江苏的软件产业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依托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实体和机制,面向江苏发展重大需求,聚集江苏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化优势资源,围绕软件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人机物融合的网构化和智能化软件新技术、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技术、未来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移动网络与泛在服务技术、云计算与服务技术、软件生产线与领域建模技术、自然化信息服务与知识工程,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总体思路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为主体,聚集江苏在该学科的优势科研与技术创新人才,以培育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一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核心手段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为重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建设支撑我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利用、整合并盘活共建单位的资源,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问题驱动、目标导向的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支撑平台,提供面向市场、人才、企业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培育服务,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软件产业结构调整、软件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引领。 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探索软件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政策体系,构件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努力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通过问题驱动、目标导向的高水平科研提供全面的、基础性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提高科研院所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彻底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探索科研机制体制,转变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 协同创新中心由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技术创新力量和资源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联合组建,打通产学研融通的所有环节,实现强强联合,形成软件新技术产业化协同创新高地。其中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科研院所主要包括: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骨干企业包括:南京联创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莱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协同创新中心

      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协同创新中心

      机构等级: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领域:电力 研究方向:关键基础源材料、先进外延技术、高品质芯片与智能高效驱动技术、大功率封装技术、新型应用核心技术、先进节能电子器件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由南京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为主要参与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电集团南京55所、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协同单位,共同组建了“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联合了我国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领域内主要高校、科研院所和江苏省该领域内主要企业单位,单位的选择涵盖了整个产业技术链,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架构采用理事会、技术咨询委员会、联合主任、管理委员会、创新平台、技术组长、固定科研人员与课题流动研究人员以及学生这样的垂直整合科学配置,以六大技术创新平台(关键基础源材料、先进外延技术、高品质芯片与智能高效驱动技术、大功率封装技术、新型应用核心技术、先进节能电子器件技术)和一个标准研究与技术推广平台为主体支撑的模块结构。中心现已组建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包括固定研究人员108人、设备保障及科研服务人员12人、研究生250名,流动博士后和流动课题研究人员采用按需聘任。 中心设立中心联合主任7名、16个研究方向共26个技术组长,每个研究方向固定人员4-6名,为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高度协同创新,根据实际合作需要,不少研究方向采用了双组长负责制。中心理事会为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参加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对全体成员单位负责。理事会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重大政策制定、聘任技术委员会、聘任中心联合主任,为中心提供支撑条件和服务保障。中心实行联合主任负责制,中心联合主任通过其下属管理委员会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策、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联合主任及管理委员会将围绕以推动“高效率、高品质、高可靠、低成本”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器件技术为核心任务,参考技术委员会的建议负责制定中心的战略规划和研究方向、统筹安排平台研究任务、组织重大项目申报、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编写年度报告和接受评估等。中心体制机制以实现组织管理、研究人员、学生培养、科研组织、资源成果五个方面的高效协同为核心,打破传统纵向人事管理模式,汇聚各单位优质资源、着力建立起任务牵引的横向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成果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中心实行研究生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共同培养机制,实行高校教师、企业高级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机制。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