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创办时间:1902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江苏 南京市 相关行业:合成化学、化学药物、太阳能、软件、水污染治理

联系人:许尔杰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究领域:大气污染防治 研究方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机构简介: 展开
    2010年6月,依托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的交叉学科平台,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部分教授的前期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联合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共同申报的“江苏省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经过三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2014年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中,以“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实验室以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开展脱硫脱硝及大气污染物净化催化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发高性能催化剂的创制方法和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江苏生态省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多个城市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将实验室做大做强,持续发挥实验室的科技引领和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具有特殊意义。
  • 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究领域:其他医药与医疗 研究方向:肿瘤、心脑血管
    机构简介: 展开
    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 实验室立足于南京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条件,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诊治的迫切需求,从疾病临床分析入手,研究疾病相关基因及发病的分子机制,筛查并鉴定具有应用潜能的重要功能分子,发展针对疾病功能分子的重大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相关的分析技术、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 同时构建具备国内一流的医学分子技术平台,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医 学分子技术研究队伍,使重点实验室成为我省医学分子技术研究、开发和服务中 心。 实验室在省科技厅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审查和指导下,2007年10月19日 于现场召开建设项目论证会。 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25日完成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并获批准启动项目建设。
  •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究领域:其他电子信息,电子元器件,其他新材料技术 研究方向: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
    机构简介: 展开
    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8月份建立试运行,以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学科,部分覆盖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光学与光电子学和有机化学两个博士学科点。部分覆盖的研究机构有南京大学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南京大学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交叉与支撑研究机构有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分析中心,固体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学研究所。 目前实验室的使用面积约1500平方米,净化实验室400平方米。已建成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光电信息功能器件研发中心和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表征平台 ,分设六个研究室: (1)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室 (2)半导体低维结构材料与纳电子器件研究室 (3)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室 (4)固体电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室 (5)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设计研究室 (6)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室 本实验室拥有光电信息材料制备(包括GaN-MOCVD、GaN-HVPE、ZnO、SiC、纳米Si)和材料物性表征(包括Hall测量、光学测量、X射线衍射、阴极荧光联合分析系统)共9个专门实验室,并有用于器件制备的南京大学微加工中心。这些实验室拥有较完善的系列大型实验设备,具备从材料的制备到材料物性表征的硬件软件条件,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研究条件先进的实验室之一。 本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和开发中心,一个材料、电子、物理和化学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信息功能材料人才培养基地;开发对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信息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关键技术。
  • 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究领域:电子元器件,纳米及超细材料,其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研究方向:纳米磁性与自旋电子学材料及器件、环境友好纳米催化剂应用基础、纳米生物医药技术与工程、纳米材料的设计与计算机模拟、低维冷阴极材料。
    机构简介: 展开
    南京大学“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二零零二年九月四日,是南京大学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的招标项目获建的第一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主要来自物理系、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从事纳米科技相关的研究小组。实验室研究人员24名,其中院士1名,教授14名,副教授6名,有博士学位者占研究人员总数的75%。实验室采用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模式、由约30名左右的稳定、精干、学科交叉、富有活力的中青年骨干构成。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闵乃本院士,实验室主任为章维益教授,实验室副主任为胡征教授。 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以江苏省材料、电子、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加强纳米功能材料的应用技术开发及新型纳米器件和药物的研制,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多学科交叉地开展研究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或产业高新技术化创造条件,并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实验室研究方向着重于: (1)纳米磁性与自旋电子学材料及器件; (2)环境友好纳米催化剂应用基础; (3)纳米生物医药技术与工程; (4)纳米材料的设计与计算机模拟; (5)低维冷阴极材料。
  •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其他化学化工 研究方向:能源、环境、生命、信息
    机构简介: 展开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 九十年代以来,介于宏观凝聚态与微观原子、分子之间的介观体系日益引起世界范围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人们熟悉的传统宏观和微观体系比较,介观体系具有一系列新奇的性质、作用规律和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对其深入研究已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的层次:从宏观、微观到介观。介观领域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学科交叉的科学前沿,这既是当今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结果,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须。 顺应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潮流,1996年南京大学通过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有关研究方向的联合成立了介观固态化学研究所。 1998年以物理、化学有关研究人员为主体,电子、材料、生物、医学等学科的相关人员参加,成立了南京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1999年结合"211"规划和重点大学建设项目组建了以化学化工学院为依托的介观化学学科群,来自四个国家重点学科(物化、无机、分析、高分子)、五个博士点(物化、无机、分析、高分子、有机) 的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学科交叉、富有活力的群体。在此基础上以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介观化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申报筹建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9月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论证,2002年1月教育部通知同意筹建(教技司[2002]6号),2003年3月通过教育部验收,2003年11月教育部通知成立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技函[2003]54号),2004年2月教育部教技函[2004]4号文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着重结合在能源、环境、生命、信息等领域的前沿课题开展介观材料的制备、设计和作用机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力求通过多学科间的交叉合作,从理论上深化认识,从应用上得到有知识产权的成果,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和积累成为在介观材料与化学研究方面有影响的实体、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实验室着重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和试行开放运行等方面进行工作。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0余名(其中院士3名),国际、国内客座研究人员各4名,在站博士后10余名,在读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50余名。 调整改装了3100多平方米实验室用房,总值25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己到位使用,边建设边开放的措施己经起步。
  •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其他海洋开发 研究方向: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地理
    机构简介: 展开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海岸研究组和海洋地貌与沉积研究室;1990年被国家计委、科委、教委批准命名为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试点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为实验室的发展理念;2000年被审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通过了2004年和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评估。 实验室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即整个海陆过渡带——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海陆交互作用、地貌与沉积过程,人类活动影响及海岸、海岛与陆架开发应用,向陆沿大河盆地延伸,向海涉及到深海效应。实验室已有30多年的工作积累,研究内容反映着地球科学发展之进步:在全球变化与海洋沉积动力、河海交互作用与海岸、陆架发育、数字海洋以及海港选建等方面成果突出。近期研究又深入扩展至地貌过程与古气候变化、极地-海洋的气候环境变化、海陆环境联系的机制、沿海城镇与旅游规划管理,以及海岸海洋灾害的特征、机制及评估等方面,增加新的血液,增强了研究力量、扩展了研究阵地。 实验室已建成了野外勘测装备系列,包括海岸动力调查、地球物理、海洋化学、车载流动实验室等;室内分析实验室系列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分析实验室、微古和孢粉分析实验室、地球化学实验室、环境磁学实验室、树轮宽度与气候实验室、光释光测年实验室、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实验室;以及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与气候模拟实验室等。形成了从海陆环境资源调查和样品采集、到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再到GIS计算分析、规划与决策模拟的完整体系。 实验室近期主攻的方向是:全球变化与海洋沉积动力、地貌过程;极地-海洋的气候环境变化;海陆环境演变对比;气候变化对海陆环境的影响;海岸带及相邻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等。实验室依托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海洋地质学重点学科、以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基础厚的优势,在沉积动力和海陆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项,取得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
  •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其他环保和资源 研究方向:有机毒物污染控制、资源化技术研发、孵化、转化
    机构简介: 展开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南京大学和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批准(国科发计[2009]605号),正式批准组建。 由张全兴院士领衔,在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升级组建。 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聚集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共享优势科技资源,开展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化应用与技术推广,建立工程示范基地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发、孵化、转化和辐射平台,为相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化、产业化、配套化等的科技支撑,在加速国家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支撑化工等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重点流域水质安全和公众健康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生物化工 研究方向: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
    机构简介: 展开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2011年4月2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通知”,原则同意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并于2011年5月10日前制定建设计划,南大化院“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 实验室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生命分析化学的基础研究,并向应用方向延伸。现有固定人员55人,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6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内的23名教授,已成为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该实验室主要开展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等四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实验室成员众志一心,决心将该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整体跨越、国际竞争与科技引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贡献力量。
  •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水污染治理,其他环保和资源 研究方向:城市污水耦合处理新技术、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工业园区废水治理与调控技术、污泥与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市政工程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7个博士点。 实验室1989年获国家计委批准,于1991年开始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两次通过国家评估,为良好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建夫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目前,实验室面积7500平方米,固定人员89名,其中正高级61名、副高级24名、中级4名。五年间吸引人才39人,其中从海外引进12人。实验室现有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际学术机构任职13名。 五年来,实验室科研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具备承担国家环境保护科技重大研究任务的能力,主持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和江苏省重大科技项目等大量的重要研究任务。在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化学行为及毒性效应机制、基于剩余污泥碳源转化的城市污水除磷脱氮理论、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生物降解及其温室气体产生规律等应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SCI收录论文逐年递增,在Environ. Sci. & Technol.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采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相结合,在城市污水耦合处理新技术、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工业园区废水治理与调控技术、污泥与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十多个省市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工程及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见附表2)。实验室在注重原创性的同时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构建了“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高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特色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链,有力推动产学研发展。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实验室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通过开放基金和访问学者制度,促进了国内相关单位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水平的提升。
  •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固体废弃物污染处理,海底矿产利用,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其他采矿冶金 研究方向:矿床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
    机构简介: 展开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实验室于1989年由徐克勤、王德滋、刘英俊、张祖还和周新民五位教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3月经国家计委、科委和教委组织专家论证后,确认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类别:A;编号:WB90090233GJ),正式批准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建立。这是首批建立的,全国唯一的矿床地球化学学科的国家实验室。 1995年10月18日,实验室以优秀的研究成果,结构合理和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以及“总体上以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的实验设备,通过了国家验收,开始正式开放运行。2000年4月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历经10余年的建设与开放运行,目前已成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地。在建期间,先后由王德滋教授和朱金初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华仁民教授任副主任。1992年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先后由徐克勤教授和胡受奚教授任主任。南京大学马东升教授现任实验主任;中国地质大学翟裕生院士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郭令智院士和王德滋院士现任学术顾问。实验室建在矿床岩石矿物学与构造地质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化学省重点学科上,覆盖学科有矿床学、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放射性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其中有7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显然,该实验室是建立在实力雄厚的学科群基础之上的,可产生集约、互补和倍增效应,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经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以来,实验室共主持承担科研基础上二百项,实施开放课题100多项,争取到的科研经费三千万元,大多数为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包括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985)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等,2002年获得国家基金要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在中国东部金矿成因,花岗岩与火山岩及其成矿作用,华南造山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与成矿关系以及古海洋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获部委级科技奖励30项,并在环境、海洋、矿物材料应用和固体废料资源化等领域开拓的新的研究生长点。 目前,实验室已在以下五个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1、在有关中国东部和华南基础地质,尤其是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学及其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综合研究方面,有长期雄厚的学术积累和
  •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生物医药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疾病等
    机构简介: 展开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南京大学,在生物化学系基础上建立起来,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1995年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2006年二次通过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的成绩。 本实验室以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疾病等为主攻方向,以疾病动物模型等研究平台为基础,从分子、细胞、尤其是整体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以发现新的药物靶标为基础,研制具有原创性的、性能优良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疾病治疗方法及生物制药新技术。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 1. 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血管相关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 2. 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心血管药物、免疫药物、抗肿瘤药物,精神和神经性疾病药物); 3. 生物技术制药的关键技术研究(基因工程高效表达技术、生物信息学、动物模型、药物传输和实时检测技术、天然药源产物的提取与分离技术)。 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为:创建国内优秀的、有国际影响的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战略目标为:在疾病机制、新药物靶点和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模型等方面产生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产生立足本土的、具有新作用机制、新分子结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或生物制药新技术。 针对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薄弱、多偏重于下游生物制备过程优化的现状,实验室着重建立以下二个技术平台:疾病动物模型平台和基因工程高效表达平台,努力发展生物信息学技术、药物传输和检测技术。其中,疾病动物模型是实验室平台建设中的特色。疾病动物模型和生物信息学为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模型和理论分析方法、手段;基因工程高效表达平台直接服务于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生产;药物传输和检测技术则为生物技术药物的应用和检测提供支持。
  •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其他化学化工,合成化学 研究方向:功能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
    机构简介: 展开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实验室于1988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1990年起向国内外开放,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为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无机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游效曾院士, 实验室主任为郭子建教授。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方向是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功能配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固体无机化学。在功能配合物化学方面,着重研究分子基材料的组装,探索新型的分子基磁性材料、导电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光开关、手性分离材料和纳米器件等;在生物无机化学方面,着重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配合物分子,深入研究金属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最终在金属药物的设计、合成以及金属酶的模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固体无机化学和表面化学研究方面,主要是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制备新颖的低维、层状和多孔固体材料,研制具有应用前景的有序纳米管、纳米丝等材料。 1991年以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3项,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8项和面上基金项目89项,横向项目15项等。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5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0余篇,专著4本, 专利30余项,鉴定成果2项,技术转让1项。有关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3项,亚洲化学会基础研究报告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估为A级实验室,1995年在国家计委、科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评为A级实验室;1999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在化学类29个实验室中名列第8位;200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的联合评估中,在化学化工类实验室评比中获得B类第一的好成绩(总排名第6 )。实验室十分重视并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多次主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提高我国配化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水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已经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共275人次。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到第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