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创办时间:1909 单位属性:211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辽宁 大连市 相关行业:水路运输

联系人:龙喜栋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水路运输,其他机械,智能交通,其他环保和资源 研究方向:船载信息终端,航道环境监测,锅炉联网联控,低能见度识别,车载移动监控,道路组合定位
    机构简介: 展开
    辽宁省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是在大连海事大学-北方重工集团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市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基础上,于2010年8月被辽宁省科技厅批准组建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依托大连海事大学、北方重工集团公司,紧密联系省内外交通与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为契机,以交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升级为背景,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旨在通过创新运作机制,开放集成技术资源,联合、组织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物联网相关技术领域专家,搭建一流的交通与重大技术装备物联网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的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提升交通与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关键技术支撑能力。 结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研究基础,工程中心确定了 “以解决方案创新、技术集成创新推动行业示范应用,以实用工程技术攻关带动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发展战略和物联网技术服务公路、水路运输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促进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两化融合两大重点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航道环境监测、②桥梁、隧道、边坡等重要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③道路污染物监测、④公路运输环境感知与安全预警、⑤驾驶员驾驶行为跟踪与智能分析、⑥危化品道路运输联网联控、⑦数控机床联网与加工环境感知、⑧工业锅炉联网联控、⑨重大装备运转记录仪(黑匣子)九大专题和①低能见度远距离障碍物快速识别技术、②道路/航道高精度组合定位技术、③低带宽泛在网络融合通讯技术、④路、桥、隧温度结冰快速检测技术、⑤DBA动态高危区域安全预警技术、⑥驾驶员驾驶行为跟踪和辅助驾驶技术、⑦大规模异构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⑧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等八大主攻技术,以及①自主式智能车载/船载信息终端和②车载/船载移动视频监控终端两大技术装备。 目前,工程中心面积近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汇聚校内外物联网领域专家30余名,已成为省内交通与重大装备领域开展物联网基础与前沿课题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21人
    研究领域:其他电气自动化,电子元器件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接收机芯片,微波集成电路,船舶核心芯片
    机构简介: 展开
    辽宁省船用集成电路片上系统SOC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辽宁省科技厅2011年正式批准建设的工程技术中心。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二代卫星导航船载接收机芯片系统设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载终端芯片设计,微波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中心的建设,攻克船舶电子设备核心芯片的设计和研制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成为辽宁省和中国船舶电子设备核心芯片的研究开发基地,能够引领世界船舶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片上系统SOC设计方面成为辽宁省乃至中国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实验室目前固定人员21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增加到14人,管理人员2人。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端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近些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企业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应用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为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加大对该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所以,本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该研究方向培养的研究生供不应求。 本研究中心团队已经完成和承担的相关船用集成电路芯片研究项目有:国家863课题:利用多经信号提高GNSS接收机性能的新技术研究(2009AA12Z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Rake-CL环路提高GNSS接收机捕获灵敏度理论和算法研究(609720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对称共面波导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60771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对称共面波导定向耦合器和滤波器的研究(61071044);大连市集成电路专项:定位与通信集成功能的片上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合同号:IC2007004。总之,本研究中心在集成电路SOC的设计方面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研制成功的GNSS接收机基带处理器为研制各类船用电子设备奠定了基础。
  • 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19人
    研究领域:其他海洋开发,水路运输,卫星导航 研究方向:船载智能导航,海上交通信息,导航雷达仿真
    机构简介: 展开
    “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05年3月18日正式批准立项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10月,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工程中心”运作模式的要求,注册了“大连海大船舶导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单位由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锦州航星集团有限公司组成。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2008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项目建设(发改办高技[2008]1307号)。项目建设以增强我国船舶导航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重大科技成果的进一步研发和产业化为任务,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进行建设。至2012年10月,工程研究中心预备期建设项目已全部顺利完成,并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验收。2012年11月16日,被正式授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牌匾。 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导航雷达仿真、海上交通信息处理、船舶导航应用产品、工程化技术验证等四个实验室建设,围绕着海上智能交通管理、卫星导航应用、海上信息化、航海自动化等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工程化和集成化,在先进技术研究开发、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在海上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完成了工程研究中心的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工程中心拥有大批有着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技术成果。其中,“船载智能导航仪”已经投放市场,具有导航定位、信息传输、AIS及雷达目标显示等多种功能;“海大导航新媒体机”已经投产,被列为上海世博会指定产品之一,率先在北京、上海等30个城市上市;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应用平台填补国内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电子海图综合导航系统已经在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江航运集团等数千条船舶得到应用;VTS船舶交通管理信息子系统在原船舶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新加入了GIS信息库和专家知识库,具有了管理水域交通形势分析评价、船舶航行危险预测、紧急事故处理计算机辅助决策等功能;船/车载直播卫星移动接收机通过了实船测试,经过近半年的稳定运行,验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现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 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16人
    研究领域: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其他环保和资源 研究方向:河口污染修复,污染检测,湿地退化诊断
    机构简介: 展开
    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国家科技部2010年10月批准成立。海湾生态在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面临着自然来水减少、水盐失衡、植被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多种威胁。因此造成湿地生态受损,甚至出现光滩。因此全面分析和评估了河口污染水域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对于流域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基地以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整合了目前和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密切合作的国际持久性有毒物物质联合中心、微流体及芯片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细胞冷冻和生物传热技术开发平台,共同打造了面向环渤海、辐射东北工业基地的集海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修复为一体的研究平台。学科方向涵盖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基地自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项目等共计十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代表性研究项目是于2012年底超额完成的科技部支撑计划《典型河口污染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2010BAC68B0课题。其中关于河口污染分析和河口湿地退化的诊断技术,是本基地承担完成。该研究技术是以大凌河为示范区域,建立了流域布设监测点,对水、土壤、底泥以及生物进行污染监测,分析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在水、土壤、底泥以及生物中,大凌河流域污染的现状,特别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在不同介质见的转化规律,首次发现了的大凌河河口德克隆的生物蓄积问题。分析了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在50年间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与特征,并对大凌河下游及河口湿地地区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和排查,诊断和评估了污染水域的污染现状及污染来源,并通过模型和监测估算出主要点源污染对水域污染的贡献率。本研究还通过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揭示了该流域生境的变化特征,发现了与污染修复相关的微生物种群,为未来该流域污染的生物学修复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湿地植被与生境调查,确立河口湿地退化主要诱因,确立了河口生境恢复的要素。
1 到第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