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创办时间:1921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江苏 南京市 相关行业:电子元器件

联系人:王尧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南京生物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

    南京生物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

    机构等级:市级
    研究领域:人工智能 研究方向:生物信息、AI算法、微流控芯片、大数据
    机构简介: 展开
    主要围绕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这两大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聚焦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融合,结合生物信息、AI算法、微流控芯片、大数据、生物传感器、单分子纳米器件等领域的技术,搭建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平台。
  • 南京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

    南京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

    机构等级:市级
    研究领域:人工智能 研究方向:新材料技术、智能装备技术、激光加工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定位:服务于以新材料技术、智能装备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壳、电机及整车身等的研发和生产加工,并延伸服务于航空航天和船舶等制造领域。   行业类别:智能制造
  •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其他交通运输 研究方向:智能交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轨道交通
    机构简介: 展开
    中心集智能交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轨道交通、电子电工、工业控制等多方向人才组成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担任,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日本OMRON公司在交通监控、电子收费、车牌识别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并和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日本茨城大学、瑞士苏黎士高工等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中心下分设道桥研究所、智能交通运营研究所、智能交通安全与救援研究所、轨道交通研究所、3S技术研究所等,各研究所均有其特色研究方向并可协同开展研究工作。
  •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通信 研究方向:无线宽带、移动通信
    机构简介: 展开
    实验室已建成了一支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973计划咨询专家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IEEE Fellow 4名,以国家"863"计划宽带网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副总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信息学部常务副主任尤肖虎教授领衔的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队伍,总人数64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24人,讲师9人。现有博士后研究人员25名。一批院士、国际著名青年学者受聘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 先进光子学中心

    先进光子学中心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微电子,通信 研究方向:微纳光电材料,光通信器件,光通信器件,传感技术,新能源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
    机构简介: 展开
    东南大学先进光子学中心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激光研究室。目前中心包括“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南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两个工程中心。中心所在学科包括一级学科“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的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两个学科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中心现有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6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1名,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海外客座教授4名,形成了一支包括信息电子、光学、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研究队伍,于2009年获“江苏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资助。研究队伍在J. Am. Chem. Soc, Opt. Lett., Opt. Express, Small, Chem. Commun., Chem. Mater., Biosens. Bioelectron., Appl. Phys. Lett., Phys.Rev., IEEE Photon. Technol. Let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00余篇,在光通信器件、微纳传感及新型激光器等方面获2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中心多次承办了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心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防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光子学与传感技术,光通信器件与光子集成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固态照明器件,非线性光子学。研究范围涉及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表征,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应用,生物传感器、光波导与光通信器件设计与制备,等离子激元光波导,LED照明器件,太阳能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等。中心已经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纳米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生物传感检测,光通信器件与光子集成,非线性光学,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以及纳米材料计算等研究平台。
  • 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8人
    研究领域:广播电视,硬件/数码 研究方向:新型显示技术,等离子体显示,碳纳米技术,太阳能电池,三维显示,视觉感知
    机构简介: 展开
    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暨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东南大学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依托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光学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的主要实验室,具有教学、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设计制造的完整体系,具备承担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中心现有教职员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23名、实验人员5名、工人10名),包括11名教授、9名副教授和22名博士。中心工作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中心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现有 2000平方米超净间、5个视觉感知实验室,还有测量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微流体实验室、全息摄像实验室、化学气相沉积实验室和纳米光电材料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2亿元人民币,包括飞利浦公司捐赠的一批平板显示工艺制造设备(价值1400万美元)、一个扫描电子显微镜、多种专用测量设备和多台计算机工作站,现已形成了理论研究、设计经验、工艺技能和测试评估等多方面的优势。 中心研究方向涉及新型显示技术(包括等离子体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液晶显示、三维显示、电子书)、视觉感知、测量规范和技术标准、碳纳米技术、太阳能电池和光波导。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担、完成了20多个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 "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多篇,获130多项专利授权。2007年,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器(SMPDP)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9年,中心获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进单位奖励。 中心的国际合作颇具特色,成果卓著。作为显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中心拥有以剑桥大学教授为海外学术大师的一批海外专家、学者,共有海外客座教授20人,现在与英国剑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荷兰屯特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等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人才培训等。中心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合作成立的"东飞中心"有长达十八年的国际合作历史,共完成国际合作课题50多项,先后有两位飞利浦专家获得我国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励——国家友谊奖。"东飞中心"成为高校国际合作的典范。
  • 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110人
    研究领域:医疗器械,生物化工 研究方向:生物医疗器械,血管支架,检测芯片,单分子传感器
    机构简介: 展开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东南大学,以微纳生物医疗器械的设计理论、制造工艺、性能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血管支架、微流控生医检测芯片和单分子传感器的研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纳医疗器械产品,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制定相关标准,从而不断提升江苏微纳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研究生近100名,拥有各种先进的微细加工系统和分析测试系统。近年来,实验室先后完成了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数十项纵向及大量横向科研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位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机械楼二楼,已建成实验用房1000平米,其中建成150平米医用万级超净室和180平米恒温恒湿超净室;同时在共建单位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建有实验与检测场地300平米。
  • “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通信,信息安全 研究方向:信息安全体系
    机构简介: 展开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BM2003201,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由江苏省科技厅于2003年8月开始在东南大学建立,计划总投资1050万元。实验室位于东南大学计算机楼,科研环境优异,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设备固定资产近700万元。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高性能网络平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网络信息系统软硬件实验环境,成为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基地;以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的构造及网络安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科学原理、体系结构、实现方法和相关技术研究为重点,力争在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成果和产品,以及培养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环境;为提高江苏省在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 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

    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10人
    研究领域:微电子,其他电子信息,通信 研究方向:微电子,光电子,高速集成电路,单片集成电路
    机构简介: 展开
    “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射光所)是在“211”工程项目内,由国家教育部和东南大学在1997年联合支持新筹建的高技术研究所。建所以来, 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方面通过“211”和“985”等工程一千多万元支持下, 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射频与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高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团队2006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射光所创建人暨首任所长王志功教授是从德国归国定居工作的微电子光电子专家。在创建该研究所之前曾在德国深造和从事客座研究十三年。曾在德国“III / V电子学”、“X波段 MMIC”和”光电子学”等六项联合攻关项目中承担关键课题研究,设计出上百种光纤通信用超高速集成电路和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和国家级重要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二百四十多篇论文。已获得八项中国、七项德国和三项国际发明专利。出版全部集成电路相关专著一部,译著4部和教科书6部。 射光所的建设已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校内外聘请到包括两名工程院院士和8名国际专家在内的20多名专家担任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 射光所目前拥有一支180多人的科研梯队:包括6名博导(其中3名是长江学者),9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其中13名具有博士学位,12名有留学经历),讲师工程师助教12人(4人博士在读)。有博士后3名、博士生38名、硕士生114名。 射光所拥有高速大容量UNIX工作站和服务器十多台, P-III/IV 160多台。拥有10套Cadence集成电路设计软件,11套高频高速集成电路设计系统ADS,10套Mentor Graphic混合信号设计系统,20套熊猫九天EDA工具,20套SmartSpice等。拥有包括0.13mm CMOS, 0.35mm SiGe BiCMOS和0.15mm GaAs PHEMT在内的10多条工艺线委托加工渠道。拥有超高速数字、射频、微波、毫米波和芯片在晶圆(on wafer)测试设备和仪器20多台套,价值1000多万元。具备了成批设计超高速、超高频、光电和VLSI集成电路的条件。 射光所的主要科研任务是:微电子光电子高技术人才培养,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和横向研发课题。建所以来, 已培养近三百名本科毕业生,百余名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多项
  •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资源利用与开发,节能环保,太阳能 研究方向:煤炭燃烧气化,太阳能发电,热转化,污染物排放
    机构简介: 展开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12年4月通过教育部可行性论证。该实验室依托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二级学科“热能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以东南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能源低碳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减排CO2的固体燃料转化技术创新平台为主体进行立项建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教授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肖睿教授担任。 实验室瞄准国际能源利用研究前沿,立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以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重大需求,以煤炭、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高效、高值清洁热转换为主线,通过热工、环境、化工、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能源热转换过程的新理论,建立和发展相关新技术与新方法。实验室将从基础理论和机理研究出发,进行高技术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直接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目前拟建实验室重点在以下3个方向开展研究: (1) 能源高效热转换技术。研究新一代煤炭燃烧与气化、太阳能集热发电和生物质高值化热转化、以及热转换过程传热传质强化的理论和技术; (2) 能源热转换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与控制。开展能源利用中SO2、NOx、重金属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和去除技术的研究,进行CO2捕集技术研究; (3) 能源热转化过程先进测控技术与优化理论。开展过程测试、模拟、仿真、调控与优化等研究。 拟建实验室的人员队伍在原“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引进了以张耀明院士为首的太阳能利用研究团队,再利用东南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形成了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队伍。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名、科学技术带头人4名。另外有一批活跃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授和副教授,他们是实验室发展的生力军。 实验室有着优良的研究实验条件,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测试仪器设备,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部门,研究队伍围绕能源热转换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已
  •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34人
    研究领域:软件,网络 研究方向: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测量,系统控制
    机构简介: 展开
    东南大学"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7年3月通过教育部可行性论证,2009年3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长期依托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自动控制学科之一,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分别由中科院院士吴宏鑫研究员和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戴先中教授担任。    依据国际及国内控制领域的研究动向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实验室确立了以复杂工程系统的测量与控制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变量(参数)多、系统目标和约束多样的各类现代复杂工程系统对象,寻求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系统的建模、分析、测量与控制的研究。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实际工程系统如石化、冶金、发电、机械、轻纺等制造系统,并可在电力、电信、交通等网络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又能为新兴的物质与信息混合复杂系统提供信息获取、控制及协调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问题的解决不论是对控制学科的发展,还是对解决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都是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意义的,同时又极具挑战性。目前实验室重点在以下3个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和结合工程背景的实际应用研究: (1)复杂过程系统的测量与控制; (2)复杂网络化系统的信息获取与控制; (3)复杂制造系统的分析、控制与决策。   实验室在钱钟韩院士、冯纯伯院士的长期带领下,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培养的优秀人才,团结、凝聚了一支创新强、有朝气的学科研究队伍。实验室现有34名主要成员中,有教授15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1名,其余为一批活跃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授和副教授,他们是实验室发展的生力军。   实验室有着优良的研究实验条件,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测试仪器设备,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部门,目前承担大量纵/横向研究项目,包括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项目等。
  •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0人
    研究领域:微电子,通信,电子元器件 研究方向:微电子,传感器
    机构简介: 展开
    东南大学 1983 年开始集成传感器的研究,并于 1985 年在欧洲固态电子器件会议《 ESSDERC ¢85 ,Germany, p.88 》报道了集成 MOS 流量传感器的研究结果;1986 年开始了硅片直接键合技术研究,并于1987年在《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0(2),397(1987)》报道了硅键合材料的测试结果;1987 年开始了微传感器 CAD 研究,并于 1988 年在《 Solid State Electronics,31(2),237(1988)》报道了MOS磁电耦合的计算机模拟结果。由于国际上MEMS的出现,实验室于1989 年申请、1990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机械加工静电式微电机的研究”(批准号:80075220),并于1991年在《 Transducers'91,p.894,USA》上报道了基于气体润滑的微马达研究结果。九十年代,实验室MEMS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版了国内MEMS专著《硅微机械加工技术,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与美国DUKE 大学合作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键合技术专著《Semiconductor wafer bonding,John Wiley Sons,1998》。 MEM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适应这种发展和需求,东南大学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为主题、结合工程力学系和机械工程学院相关课题组,组建了跨学科的研究结构,于1999年申请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2000年6月通过教育部可行性论证、2001年9月通过教育部验收、2002年11月通过教育部评估。 实验室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了学术委员会;现有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9人,每年招收硕士生30名左右、博士生10名左右;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研究基础设施,较好的加工和测试仪器设备;实验室同时又是国家 “211” 工程、 “985” 工程重点建设部门;目前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装备部、教育部、地方政府等重大 / 重点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
上一页1 2 下一页 到第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