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项目主要内容:(1)1999年开始连续10多年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进行调查与监测,揭示了其年龄与生长、渔获群体组成以及生活史过程,摸清了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年间差异;系统分析了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的外部形态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硬组织等多因子的种群划分体系;(2)应用渔业海洋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阿根廷柔鱼渔场分布与表温、叶绿素和海面高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了福克兰海流势力强弱是造成阿根廷滑柔鱼作业渔场年间差异明显的观点;首次建立了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模型,自主研发了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在线服务系统;(3)应用贝叶斯等理论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时空生产统计和环境数据对CPUE标准化的影响;采用GLBM等模型对阿根廷滑柔鱼鱿钓渔业CPUE进行标准化,分析了10多年来阿根廷滑柔鱼资源的年间变化;科学估算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量,评价不同管理策略下未来10~15年的资源状况;(4)应用鱼类行为学和光学等理论与方法,有效改进了钓捕阿根廷滑柔鱼的渔具渔法,显著提高了钓捕效率;提出了鱿钓渔船合适的作业间距和集鱼灯配置的优化方案,为高效诱集阿根廷滑柔鱼和节能光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知识产权及专利:累计发表相关论文69篇(SCI和EI收录8篇,CSCD核心库57篇),出版专著5本,获软件著作权9项,获专利8项,为政府部门及有关企业提交调查总报告6份、专题调查报告15份和11套作业渔场分布图(2002~2012年)。培养2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硕士研究生。 成果推广及应用:研究成果已被我国40多家在西南大西洋从事鱿钓生产的企业应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至今累计捕捞产量达到90万吨,产值超过140亿元。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已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力地支撑着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与壮大。 对行业科技进步:项目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技术攻关,系统掌握了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资源分布、中心渔场形成机制,获得了高效的钓捕技术和集鱼灯诱鱼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服务系统,使阿根廷滑柔鱼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与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项目主要内容:(1)1999年开始连续10多年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进行调查与监测,揭示了其年龄与生长、渔获群体组成以及生活史过程,摸清了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年间差异;系统分析了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的外部形态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硬组织等多因子的种群划分体系;(2)应用渔业海洋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阿根廷柔鱼渔场分布与表温、叶绿素和海面高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了福克兰海流势力强弱是造成阿根廷滑柔鱼作业渔场年间差异明显的观点;首次建立了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模型,自主研发了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在线服务系统;(3)应用贝叶斯等理论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时空生产统计和环境数据对CPUE标准化的影响;采用GLBM等模型对阿根廷滑柔鱼鱿钓渔业CPUE进行标准化,分析了10多年来阿根廷滑柔鱼资源的年间变化;科学估算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量,评价不同管理策略下未来10~15年的资源状况;(4)应用鱼类行为学和光学等理论与方法,有效改进了钓捕阿根廷滑柔鱼的渔具渔法,显著提高了钓捕效率;提出了鱿钓渔船合适的作业间距和集鱼灯配置的优化方案,为高效诱集阿根廷滑柔鱼和节能光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知识产权及专利:累计发表相关论文69篇(SCI和EI收录8篇,CSCD核心库57篇),出版专著5本,获软件著作权9项,获专利8项,为政府部门及有关企业提交调查总报告6份、专题调查报告15份和11套作业渔场分布图(2002~2012年)。培养2名博士研究生和8名硕士研究生。 成果推广及应用:研究成果已被我国40多家在西南大西洋从事鱿钓生产的企业应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至今累计捕捞产量达到90万吨,产值超过140亿元。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已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力地支撑着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与壮大。 对行业科技进步:项目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技术攻关,系统掌握了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物学、资源分布、中心渔场形成机制,获得了高效的钓捕技术和集鱼灯诱鱼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服务系统,使阿根廷滑柔鱼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与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