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创办时间:1928 单位属性:211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安徽 合肥市 相关行业:基础化学,化工生产,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

联系人:窦剑主任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21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光学仪器,其他仪器仪表 研究方向:结构物理,新型材料,光波分析,信息材料器件,光电技术,光传感器件
    机构简介: 展开
    经“211工程”一期建设,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建成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结构物理与新型材料实验室,由光波导实验室、功能薄膜材料实验室和磁信息材料实验室组成,配置了光波导器件光谱分析仪、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光时域反射计、光信号频谱分析系统、18KW全自动转靶X射线衍射仪、超高真空多功能磁控溅射设备、BHV-55振动样品磁强计、阻抗分析仪、电子薄膜干涉相移应力分析仪、全自动椭圆偏振光谱仪等一系列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价值达一千多万元,奠定了从事信息材料与器件领域高水平研究开发工作的基础。 近三年在信息材料与器件领域,共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基金、安徽省“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等项目共36项,目前在研20项,主持在研项目经费近300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40多篇已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固体表面与界面》、完成专著《金属陶瓷薄膜及其在光电技术中的应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 光波导与光传感器件实验室在梯度折射率光学器件、光波导器件、新型材料温度传感特种光纤和光纤环形腔光源等方面研究成果国内领先,部分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光纤器件测试手段和研发平台,业已成为华东地区高校中较为先进的研究室之一。 光电信息薄膜材料实验室在Ag-MgF2光电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技术、复合薄膜在退火过程中MgF2组分的氧化现象及其机理、用光学干涉相移技术对复合薄膜的应力特性以及应力与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有效介质理论在Ag-MgF2复合薄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正等方面作出了有特色和创新性的工作。 光电信息薄膜材料实验室在Ag-MgF2光电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技术、复合薄膜在退火过程中MgF2组分的氧化现象及其机理、用光学干涉相移技术对复合薄膜的应力特性以及应力与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有效介质理论在Ag-MgF2复合薄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正等方面作出了有特色和创新性的工作。
  • 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生态保护,其他环保和资源,家畜良种胚胎育种 研究方向:环保技术,微生物净化,基因工程菌,濒危物种保护,药用植物,外来入侵防治
    机构简介: 展开
    安徽大学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安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开展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科学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 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保护遗传学研究、分子系统学研究、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地理学研究等;以水螅细胞重聚体为内容的生物检测技术;选育在环境污染物治理中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菌株,构建酶反应器,为专用菌剂的产业化创造条件;完成4个环保用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和登录,构建能转化或降解环境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在有机废水无害化技术上得到突破;利用组织细胞培养和快繁技术,为保护珍稀植物资源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魔芋的高额丰产,在我省和西部地区推广取得显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从鲜魔芋制取葡甘聚糖的生物化学方法;开发利用天然药物中的多糖类物质;研制国家二类、三类和四类药物5个;研制蜜环菌多糖、天麻多糖、虫草多糖及葡甘聚糖等功能性食品,特别在药用植物和微生物多糖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面向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开展有关利用生物技术从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等研究。现根据安徽大学发展规划和本实验室的具体条件,提出下列研究方向,诚恳邀请社会各界参与合作研究。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研究:1、关键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2、濒危物种再导入和野生种群的恢复工程;3、安徽省几种外来入侵机制及防治对策;4、矿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二、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治理:1、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与生态监测技术;2、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的预警体系建立;3、矿区复垦生态系统土壤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4、造纸废水污染物的生物转化与治理技术。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1、重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农作物废弃物的多级利用生态工程; 3、重大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 4、立体养殖或种殖技术。
  •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44人
    研究领域: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他新材料技术,日常用品 研究方向: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皮革化工材料,涂料与胶粘剂,稳定剂,绿色高分子
    机构简介: 展开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是由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牵头、与安徽省化工研究院和蚌埠市化工研究所合作共建的新型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绿色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 实验室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专家和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的研究队伍,包括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高级工程师6人,其中博士(含在读)14人。现任实验室主任是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洪耀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程镕时院士,成员由国内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实验室与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有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本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现有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主要有材料合成制备室(包括:水基高分子合成室、绿色功能、硅基高分子合成室、水相聚氯乙烯研究室、合成材料中试车间等8个子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室(包括:结构分析室、热性能测试室、力学性能表征室等7个子实验室)。 本实验室拥有雄厚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承担过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安徽省“八五”、“九五”和“十五”攻关项目,诸多研究成果获奖。实验室以服务于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要目标,根据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需要来制定研究方向。在水基高分子皮革化工材料、涂料与胶粘剂,水相法氯化聚合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材料,低铅型稀土复合稳定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于2005年3月20日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的建设验收工作。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坚持“高标定位、服务地方”的指导思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支起我省“绿色高分子材料”事业的一片蓝天。 附件:
  •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1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其他仪器仪表,微电子 研究方向:信息材料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信号信息处理,散射波消噪,光电材料
    机构简介: 展开
    实验室经过“211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创新平台建设,基于信息材料与器件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功能材料结构与物性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以及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化学和理论物理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化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博士点和光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8个硕士点,通过人才汇聚,学科交叉、融合与凝炼,围绕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光电感测技术、电磁散射与计算光学、量子操控和信息材料与器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实验室在超微幅振动信号检测、光纤激光器、电磁散射与逆散射、散射波消噪和瞬变电磁场目标识别、雷达波段隐身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光学计算与信息重现等方面都已有了初步的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实验室将通过进一步的方向凝练、人才凝聚和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成为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这一系统工程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在国家安全领域中的光学信息感测系统等方面形成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为把安徽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贡献。
  •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4人
    研究领域:其他电子信息,网络,人工智能,自动化应用 研究方向:计算智能,计算视觉,电路、微波,图像修复,计算模式识别,网络信息处理
    机构简介: 展开
    实验室汇聚计算机学院、 电子学院和数学学院相关师资力量,旨在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在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围绕计算智能、 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 网络信息处理等方向中的急需解决的应用基础中的难题开展研究。 实验室作为研究基地,为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硕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硕士点、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模式检测与智能系统硕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及多个省级重点学科提供重要支撑。实验室根据计算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国家对计算科学的迫切需求,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研究多维信息感知和智能处理复杂信息的形式化手段。将现代数学与物理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地与计算机应用学科中的若干重要方向相结合,包括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计算视觉与计算信号处理中有效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的应用成果,并推动了国内在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本安徽省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进步的创新基地和合肥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以及国内信息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基地。目前针对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普适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在计算智能、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网络信息处理等三个学科前沿方向积极开展创新性理论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计算智能:重点开展商空间粒度计算理论及其拓展、构造性机器学习算法、海量数据的处理、复杂网络的商空间模型、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研究。2、计算视觉与模式识别:开展非干涉法获取“全息”光场信息、压缩传感理论、图像修复和柔性匹配、3D动态描述和显示、图谱特征随结构图的变化及噪声特性、基于图谱理论的图匹配和聚类、结构化视频库检索、实值Gabor变换、时频分析等研究。3、网络信息处理:研究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多网融合环境下无线资源管理与无线接入、网络数据库、网络检索、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等。
1 到第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