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创办时间:1946 单位属性:211,985 所在地区:吉林 长春市 相关行业: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禇浩男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24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光学仪器 研究方向:吉林大学,相干光,原子分子光谱,激光光谱,光学材料研究,激光应用
    机构简介: 展开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始建于 1953年,1993年被批准为光学博士点专业,1997年被列为吉林大学“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1998年成为物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吉林大学筹建“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 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既有重要科学价值又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激光与原子分子及各种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确定的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激光物理与量子光学研究;激光光谱学的研究;非线性光学系统和材料研究;光纤拉曼光谱研究;激光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现有连续可调谐飞秒激光器;皮秒激光器台, YAG泵浦OPO+OPA连续可调谐纳秒激光器,YAG泵浦染料连续可调谐纳秒激光器,Verdi 泵浦钛宝石及泵浦染料环形激光器,以及半导体激光器和常用的光电检测接受系统和设备等,仪器设备总价值1023.95万元。具备了从事从物质的快速动力学过程的测量到量子光学领域内原子相干现象等研究的先进实验条件。 实验室现有教师 20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75%, 有高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55%, 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已培养硕士生毕业生115人;博士毕业生15人。目前在读硕士生50人,博士生22人。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 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形成一个光信息科学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研究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推动我国光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25人
    研究领域:汽车,其他机械 研究方向:汽车动态模拟,汽车整盘,动力传输,地盘与车身,动态仿真,控制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获得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正式投资建设,1996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在"整体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软件自行开发"的总体技术路线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发与集成、成功地研制了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1996年12月,该驾驶模拟器以世界先进水平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从1997年起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队列,对外开放运行。2003年以优良成绩通过国家评估。中国工程院郭院士孔辉教授为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管欣教授为实验室主任。现有专职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助教2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实验技术工人1人,行政人员1人。根据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和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特点,以及我室自身的研究基础,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定的发展总目标是:追踪国际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面向我国汽车整车、底盘、动力传动和车身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开展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等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为推广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技术提供技术途径或装备;把实验室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基地。
  •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48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其他仪器仪表 研究方向:超分子体系,超分子组装,电功能材料,生物超分子,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
    机构简介: 展开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是最近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以超分子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   实验室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依托单位吉林大学的大力支持。1978年,唐敖庆院士在吉林大学创建理论化学研究所和结构化学研究室。 1991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结构化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其后实验室对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定位,并于1996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这期间确定以超分子体系为实验室研究方向。2001年,为更好地将超分子体系的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验室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加强了研究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与超分子体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实验室申请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评估和建设论证,2007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主要面向复杂超分子体系,以膜和微粒的组装体系为切入点,关注超分子组装体的光电和生物功能,并注重发展组装体的谱学与理论模拟。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组装与组装过程;超分子结构与光、电功能材料;生物超分子组装体;超分子组装体谱学与模拟。 近五年以来,我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引以为荣的成果,发表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论文。研究工作不仅被大量作为亮点介绍,或作为杂志封面,研究工作五年来被他引3000余次。研究成果“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获得2001年高等学校科学进步一等奖。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辐射,不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近五年来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并已经开发出一些具有应用前景和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
  •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72人
    研究领域:机械检测 研究方向:地理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吉林大学,探水仪,地质检测,研发和生产
    机构简介: 展开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座落在美丽而富有朝气的北国春城长春。该中心是在2002年成立的吉林省测控仪器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经过科技部综合评审, 2009年11月正式开始组建,依托于吉林大学。它源于上世纪50年代组建的原地矿部302地质仪器研究室,多年来,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仪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工程技术中心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探测仪器仪器的研制究与开发,针对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的研究开发;构建我国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地球物理仪器产品开发、检测、产品性能野外环境实验的基地。 自JLMRS-I探水仪研制成功以来,先后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松原市、吉林省白城市地区进行了探寻地下水源的实际应用;与内蒙古通辽市水务局合作,在内蒙古通辽市多个旗县区进行了灌溉水源、饮用水源、截潜流工程探测;2008年与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多个地区进行了找水工程,受到了合作单位和当地政府、居民的认同,得到了较高的评价。2009年应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的邀请,利用JLMRS-I探水仪在蒙古国进行了工业用水探测,在二连浩特市进行了城镇饮用水源地探测,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进行了地下水资源普查探测等多个工程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长期的研制开发工作中,中心取得了众多的地球物理仪器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项,近5年来,获国家3大奖5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 近5年承担重要课题1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7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19项、支撑计划项目6项、重大专项2项、973项目:4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项。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加强了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2004年开始,与重庆地质仪器厂和北京地质仪器厂等多家企业,就研发成果产品化、人才培养等签订协议,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吉林大学为企业培养、培训、输送相关专业人才,优先向仪器厂转让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保障。
  •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71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 研究方向:超硬材料,新材料合成,多功能薄膜
    机构简介: 展开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超硬材料实验室和高压物理实验室为基础建立起来。国家计委于1989年批准组建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1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2003年、2008年两次参加并通过国家对实验室的评估。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邹广田教授,实验室主任崔田教授。
1 到第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