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创办时间:1924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广东 广州市 相关行业:纳米及超细材料

联系人:何老师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研究机构

  • 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省级
    研究领域:其他交通运输,监控,交通安全 研究方向:交通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交通环境仿真,交通安全监控,交通导航
    机构简介: 展开
    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以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以主体,联合广东省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于2002年成立了广东省智能 交通系统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广东省科技厅和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正朝着建成广东省内智能交通领域重要科研、教育、产业化基地的目标 努力推进各项工作。 实验室设有交通仿真与环境研究室、ITS-3S研究室、交通导航与监控研究室、ITS规划与政策研究室等四个研究 室和交通信息服务中心;现有研究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0人,高级工程师3人,现有在读研究生40多人(其中博士生10 多人);实验室占地面积1600余平方米,拥有卫星地面站2套、各种国内外主流GIS平台(价值300万)、各种比例尺的城市电子地图及广东省公路路网 图、全广东省30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部分地区10米和1米卫星(航片)影像、计算机网络系统、GPS导航系统等研究开发设备及条件。 以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和依托,中山大学启动了智能交通重点学科建设,设立了交通工程类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点,并开设了面向工程实际应用的工程硕士 班,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00余名。近三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文章50多篇。广东省、中山大学对实验室的投入和项目研究经费累 计达2000余万元。研究范围涉及交通监测系统及设备开发、信息采集与通讯、交通仿真与环境、交通政策与规划等多方面。同时,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广州 市方纬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三年来,共取得了8项软件版权,有多个产品投入市场,另有2套产品通过有关部门的质量技术认证,多项研 究成果在广东省交通管理局、广州市公交管理部门等获得实际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及产品 实验室基于智能交通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广东省交通管理及服务部门的业务现状和需求,在交通政策与规划、平台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及二次开发 ; 交通数据采集及图像处理 ; 交通流仿真及交通环境仿真 ; 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系统 ; 交通安全监控及管理系统 ; 交通政策规范与技术标准研究 。
  •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40人
    研究领域:纳米及超细材料,高分子材料 研究方向: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
    机构简介: 展开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于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199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10月第一批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任学委会主任是曾汉民教授,实验室正主任为章明秋教授,副主任为符若文教授,学术秘书是张艺副教授。 一、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   本实验室总体定位在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和科学前沿,着重开展具有高学术价值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明显应用开发前景的研究;具体从事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相关的开发研究,以及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建设能够持续创新的科研队伍;大力促进学科渗透,在聚合物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努力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 聚合物多相复合体系研究方向,以多尺度下复合体系的设计、合成、制备、表征为核心,以纳米复合材料、自修复型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复合材料等为重点,在非传统复合体系方面开展研究。2. 功能与环境材料研究方向,通过分子设计和可控制备,开发研制具有光、电、储能及环境友好特性的新材料,系统研究其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系,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在电子、信息、能源及其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3. 高分子合成研究方向,以聚合基础及高分子设计合成方法研究为重点,在新催化剂/引发剂体系、活性/可控聚合体系、不同聚合方法间的连接以及新单体设计等学科前沿重要课题进行攻坚。4. 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方向,该方向为本实验室近年来重点支持发展的新方向,也是高分子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医用聚合物纳米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天然大分子材料等。
  •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究领域:海水养殖,其他海洋开发 研究方向:海洋经济动物,病害控制,海洋天然药物,海洋功能基因,功能蛋白
    机构简介: 展开
    广东中大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是2004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立项成立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是以中山大学为技术依托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孵化中心。该中心利用现代先进的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海水养殖和加工技术相结合,进行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等海洋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工程中心已建成特优经济鱼类苗种和海马苗种等多个海水养殖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六个技术平台:高活性海水鱼类促生长剂生产技术工程化平台、水产疾病基因诊断技术工程化平台、水产疾病中草药及添加剂生化提取技术工程平台、鱼虾微颗粒饲料技术工程化验证平台、药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生化提取技术工程化平台和海洋药用功能基因的获取及其功能蛋白技术工程化平台;为加强工程技术的上游研究,保证成套工程技术的源头研究,还将建设三个重点研究室: 海洋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研究室、南海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室和南海海洋天然药物研究室。目前该工程中心已被列为广东省“十大”重点建设工程高技术工程之一。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在广州已经建设了海洋天然药物研究室、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室、营养病害研究室3个研究室,海洋功能基因和功能蛋白技术平台、药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深化提取技术平台、水产疾病基因诊断技术工作平台等等。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方面,获得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新基因,进行海洋基因工程新药海葵强心肽的开发、海蛇神经毒素新药的开发等,这些创新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的研究,其中海葵强心肽已经完成了临床前药学、药效的实验,研究结果理想,可望开发出新一代的一类基因工程药物。耐高温植酸酶前期研究已经完成,正向产业化生产迈进。目前,我单位已经申报了海马活性素胶囊(功能食品)、参香养胃丸胶囊、红花牡丹膏、纳米珍珠粉、纳米珍珠美白面膜等,同时还合作申报了胸腺五肽注射用原料药和多肽制剂。此外,基因工程重组表达的EK酶,3C酶也已投入市场。从深海鱼脑中提取活脑成分的功能食品正在开发中,三个多肽原料药也正在开发申报中。
  •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56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 研究方向:发光显示材料,光电集成器件,光电材料合成,超快光谱
    机构简介: 展开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现任实验室主任是许宁生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徐至展院士。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光和显示材料与技术研究、光电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研究、光电子集成器件与技术研究、光电材料合成与制备研究、超快光谱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光电材料物理理论研究等。  实验室目前主持各类在研科研项目150多项,包括"973计划"项目、"863计 划"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各项目研究进展良好,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2006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5项;共发表科研论文1160多篇,被SCI收录1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50多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0多项。 实验室科研环境条件良好,拥有实验场地约17000平方米,现有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目前初步建立了“超快光谱平台”、“微纳加工与分析平台”、“光电集成设计与测试平台”、“光伏材料制备与测试平台”、“光电半导体材料制备与器件加工平台”和“材料分析与测试平台”等一批公共科研平台,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实验室着力加强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能力,重视对地方科技的贡献度。目前实验室在平板显示材料与技术、光伏电池与技术研究应用、半导体照明产业、稀土发光照明等领域与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推动相关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与发展,形成了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技术和应用成果。 实验室对外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实验室先后与英、美、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相关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2004年初,由本实验室牵头的中山大学多学科团队参加了由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为阿尔法磁谱仪研制硅微条轨迹探测器的热控系统,为实验室参加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经验。2006年以来,实验室已接待前来讲学交流的海内外专家学者500多人次,主办或协办了国内外学术会议15次。实验室也经常派出研究人员前往海外进行科研合作或参加学术会议。
1 到第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