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942278]新型水旱两用除草剂H-9201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农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新型水旱两用除草剂H-9201是南开大学元素所创制的一种高效、低毒类农药新品种,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ZL96114745.6。该除草剂是一选择性土壤处理剂,它主要是通过出土过程中的幼芽、幼根和分孽节等吸收,抑制植物分生组织的生长而发挥药效作用,从而达到除草目的。经六年在天津、石家庄,唐山,上海,山东等地的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它是一新型水旱两用选择性内吸传导的广谱性土壤处理剂,可适用于移栽水稻,大豆,小麦和蔬菜(如胡萝卜、茴香、芹菜、芫荽、移栽的黄瓜和辣椒),玉米(苗后)等作物田中,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如马唐、稗草、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藜、狗尾草、鸭舌草、苋、铁苋菜、野慈菇、鲤肠等,在作物播后苗前或苗后,杂草萌发出土盛期施药,旱田用量50-100克/亩,水田和蔬菜田为30-60克/亩。该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约为一个月左右,在田间控草时间为1-2个月,对后茬作物安全,对环境友好。H-9201除自身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外,它还可与其它除草剂混用并增强药效,如选择与磺酰脲类除草剂(对阔叶杂草有高活性的除草剂)混配可扩大杀草谱和降低彼此的用量并克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问题,一次用药可解决多种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混用后其用药量分别可降至每亩10-30克及0.2-0.4克。现已开发的几个混配制剂如:(1)移栽田:H-9201可代替丁草胺,目前国内正在以苯噻草胺替代丁草胺给水稻带来的“隐形”药害,(2) 小麦田:土壤处理的混配剂缺乏,H-9201小麦安全,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混配可填补苗前土壤除草的空白,如在南方的春麦区,冬麦区麦苗返青后的土壤处理,(3)大豆田: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混配后不但扩大杀草谱还可降低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因此,混配剂的开发使该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H-9201与草克星,除草通,农得时等进口除草剂比较,农用成本低,杀草谱广,可水旱田兼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望开发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药。
新型水旱两用除草剂H-9201是南开大学元素所创制的一种高效、低毒类农药新品种,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ZL96114745.6。该除草剂是一选择性土壤处理剂,它主要是通过出土过程中的幼芽、幼根和分孽节等吸收,抑制植物分生组织的生长而发挥药效作用,从而达到除草目的。经六年在天津、石家庄,唐山,上海,山东等地的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它是一新型水旱两用选择性内吸传导的广谱性土壤处理剂,可适用于移栽水稻,大豆,小麦和蔬菜(如胡萝卜、茴香、芹菜、芫荽、移栽的黄瓜和辣椒),玉米(苗后)等作物田中,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如马唐、稗草、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藜、狗尾草、鸭舌草、苋、铁苋菜、野慈菇、鲤肠等,在作物播后苗前或苗后,杂草萌发出土盛期施药,旱田用量50-100克/亩,水田和蔬菜田为30-60克/亩。该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约为一个月左右,在田间控草时间为1-2个月,对后茬作物安全,对环境友好。H-9201除自身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外,它还可与其它除草剂混用并增强药效,如选择与磺酰脲类除草剂(对阔叶杂草有高活性的除草剂)混配可扩大杀草谱和降低彼此的用量并克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问题,一次用药可解决多种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混用后其用药量分别可降至每亩10-30克及0.2-0.4克。现已开发的几个混配制剂如:(1)移栽田:H-9201可代替丁草胺,目前国内正在以苯噻草胺替代丁草胺给水稻带来的“隐形”药害,(2) 小麦田:土壤处理的混配剂缺乏,H-9201小麦安全,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混配可填补苗前土壤除草的空白,如在南方的春麦区,冬麦区麦苗返青后的土壤处理,(3)大豆田: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混配后不但扩大杀草谱还可降低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因此,混配剂的开发使该药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H-9201与草克星,除草通,农得时等进口除草剂比较,农用成本低,杀草谱广,可水旱田兼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望开发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药。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