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40712]杂交水稻育插秧新技术提质优化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农机用具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课题来源与背景:为实现中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在大力推广现有机动育插秧机具的同时,还须根据中国国情,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杂交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研究。中国国情复杂,稻秧机插的原理、机具和技术,也须适度多样化。该项目核心技术是由冯国禄、严斧、冯国顺组成的三人小组,从2007年开始自筹资金历时6年多研发成功、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3项。从2012年开始,由钦州市财政2012和2013下达钦州市科学研究与术开发计划《杂交水稻育插秧新技术应用于示范2012218134》和《杂交水稻育插秧新技术提质优化研究201322019》进行专利技术的应用、示范与提质优化研究,具体由钦州学院承担,钦州市科学技术局管理该项目,历时2年多,完成了项目合同所要求的关键指标,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该项目课题拟在再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2012年-2014年度的新技术应用示范、新技术提质优化,优化了技术机具的杂交水稻机械育插秧工艺技术,创新了水稻栽培新技术,有望实现水稻栽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该项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意义所在。主要论点与论据:预分插种通过预分插种器在育秧盘上定量定距高密度精量插种,实行规模化育秧,以提高成秧率,节省秧田,减轻育秧劳动强度。机械播(插)秧利用提质优化的手摇式播(插)秧机将预分插种器所育成的秧苗(2叶-3叶1心带土秧苗),通过手摇驱动插秧爪捅插掉地入稻田,实现规则插秧,实现减少插秧用工,提高有效分蘖,增加有效穗的目的。现场查定和海南试验结果表明,与手插相比,插秧功效提高15-20倍,可实现增产率达10%以上的目标。技术路线育秧营养土制作→育秧场地选择→育秧盘铺设→填充营养土→预分插种器插种→秧苗培育与管理→大田整理→起苗→上机插秧→大田培育管理→收获。上述技术路线中育秧环节与现行种粮户使用的抛秧技术路线一致。创见与创新:创新针对生产上抛秧不均匀和常规机插伤苗的现状研制出轻型手动插秧机,具有“预分播种,底部捅插,定点送秧,规则插秧”的技术优势与特点;项目技术--轻型手动插秧机,主要通过目测控制、移动步幅,一次插秧可使36或15颗秧苗同时落地(抛秧),功效比人力提高10倍以上,可显著增产和节约成本,其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创新性在于采用“秧苗倒放、底部捅插、落体定苗”新技术。1.秧苗倒放。传统插秧机秧苗向上放置(正放)便于秧爪快速扯抓,易伤秧苗且插后恢复、返青期较长。该技术首次采用秧苗“倒放”方式,较好地避免和解决了“正放”方式易出现的伤秧苗的问题。2.底部捅插。该技术采用秧苗倒放后,结构上部插秧爪则从原来的由上而下捅插变为从秧盘底部捅插,较好地解决了秧苗“正放”易出现伤秧苗的问题。3.落体定苗。该技术秧爪捅插后的带土秧苗从60cm高处自由落体运动,空中转体将秧苗落体定苗于大田,实现了大田规则式均匀抛秧的目的。上述技术的完美运用,达到了浅插平稳、无明显回青期的规则式抛秧效果,也是该技术能够增产增收的根本依据所在,因此,其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创见:1.可解决中国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瓶颈问题;2.采用规则式抛秧,可解决杂交水稻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用于稻秧机插的拾遗补缺,也有助于稻秧机插机具和技术的多样化。中国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约2800万hm<'2>,该项成果仅以每年应用于100万hm<'2>(约占全国的1/28,全省的1/4,湘赣粤三省的1/12),每套机具每年以插秧4hm<'2>计,则需生产25万套机具,总产值约10-15亿元。可望形成一批稻秧机插机具生产企业。每套机具以5年为更新期,这些企业的产品将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该新技术的机械育插秧机具售价较低,如果能得到政府农机补贴,则更能适合中国多数农民购买力较低的国情;该机具可满足中国杂交水稻(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0%)播种、育秧和每穴插1-2株本秧的需求;机具比较轻便灵活,播种插秧质量较好、效率较高,又易学、易操作、易维修,因而较易为农民群众接受;该套机具制作工艺和材料不复杂,容易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历年获奖情况:无成果简介:项目成果技术,是基于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所谓“预分播种育秧”、“规则式抛秧”原理的一种育插秧新技术,可有效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瓶颈问题,以及杂交水稻增产不增收问题。小型轻便、节能减排、增产增收、机动灵活等是其最大优点,还能实现一机多用。该项成果推广后,可满足中国南方山丘区杂交水稻插秧、杂交水稻制种插母本秧以及常规稻秧移栽等机械化插秧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课题来源与背景:为实现中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在大力推广现有机动育插秧机具的同时,还须根据中国国情,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杂交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研究。中国国情复杂,稻秧机插的原理、机具和技术,也须适度多样化。该项目核心技术是由冯国禄、严斧、冯国顺组成的三人小组,从2007年开始自筹资金历时6年多研发成功、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3项。从2012年开始,由钦州市财政2012和2013下达钦州市科学研究与术开发计划《杂交水稻育插秧新技术应用于示范2012218134》和《杂交水稻育插秧新技术提质优化研究201322019》进行专利技术的应用、示范与提质优化研究,具体由钦州学院承担,钦州市科学技术局管理该项目,历时2年多,完成了项目合同所要求的关键指标,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该项目课题拟在再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2012年-2014年度的新技术应用示范、新技术提质优化,优化了技术机具的杂交水稻机械育插秧工艺技术,创新了水稻栽培新技术,有望实现水稻栽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该项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意义所在。主要论点与论据:预分插种通过预分插种器在育秧盘上定量定距高密度精量插种,实行规模化育秧,以提高成秧率,节省秧田,减轻育秧劳动强度。机械播(插)秧利用提质优化的手摇式播(插)秧机将预分插种器所育成的秧苗(2叶-3叶1心带土秧苗),通过手摇驱动插秧爪捅插掉地入稻田,实现规则插秧,实现减少插秧用工,提高有效分蘖,增加有效穗的目的。现场查定和海南试验结果表明,与手插相比,插秧功效提高15-20倍,可实现增产率达10%以上的目标。技术路线育秧营养土制作→育秧场地选择→育秧盘铺设→填充营养土→预分插种器插种→秧苗培育与管理→大田整理→起苗→上机插秧→大田培育管理→收获。上述技术路线中育秧环节与现行种粮户使用的抛秧技术路线一致。创见与创新:创新针对生产上抛秧不均匀和常规机插伤苗的现状研制出轻型手动插秧机,具有“预分播种,底部捅插,定点送秧,规则插秧”的技术优势与特点;项目技术--轻型手动插秧机,主要通过目测控制、移动步幅,一次插秧可使36或15颗秧苗同时落地(抛秧),功效比人力提高10倍以上,可显著增产和节约成本,其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创新性在于采用“秧苗倒放、底部捅插、落体定苗”新技术。1.秧苗倒放。传统插秧机秧苗向上放置(正放)便于秧爪快速扯抓,易伤秧苗且插后恢复、返青期较长。该技术首次采用秧苗“倒放”方式,较好地避免和解决了“正放”方式易出现的伤秧苗的问题。2.底部捅插。该技术采用秧苗倒放后,结构上部插秧爪则从原来的由上而下捅插变为从秧盘底部捅插,较好地解决了秧苗“正放”易出现伤秧苗的问题。3.落体定苗。该技术秧爪捅插后的带土秧苗从60cm高处自由落体运动,空中转体将秧苗落体定苗于大田,实现了大田规则式均匀抛秧的目的。上述技术的完美运用,达到了浅插平稳、无明显回青期的规则式抛秧效果,也是该技术能够增产增收的根本依据所在,因此,其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创见:1.可解决中国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瓶颈问题;2.采用规则式抛秧,可解决杂交水稻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用于稻秧机插的拾遗补缺,也有助于稻秧机插机具和技术的多样化。中国现有水稻种植面积约2800万hm<'2>,该项成果仅以每年应用于100万hm<'2>(约占全国的1/28,全省的1/4,湘赣粤三省的1/12),每套机具每年以插秧4hm<'2>计,则需生产25万套机具,总产值约10-15亿元。可望形成一批稻秧机插机具生产企业。每套机具以5年为更新期,这些企业的产品将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该新技术的机械育插秧机具售价较低,如果能得到政府农机补贴,则更能适合中国多数农民购买力较低的国情;该机具可满足中国杂交水稻(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0%)播种、育秧和每穴插1-2株本秧的需求;机具比较轻便灵活,播种插秧质量较好、效率较高,又易学、易操作、易维修,因而较易为农民群众接受;该套机具制作工艺和材料不复杂,容易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历年获奖情况:无成果简介:项目成果技术,是基于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所谓“预分播种育秧”、“规则式抛秧”原理的一种育插秧新技术,可有效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瓶颈问题,以及杂交水稻增产不增收问题。小型轻便、节能减排、增产增收、机动灵活等是其最大优点,还能实现一机多用。该项成果推广后,可满足中国南方山丘区杂交水稻插秧、杂交水稻制种插母本秧以及常规稻秧移栽等机械化插秧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