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698239]机床整机动力学建模及静动态特性技术预测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机床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该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本课题研究了一种融合结合部特性参数的机床整机有限元建模方法,并且能够对建立的整机模型进行静、动态特性计算分析。应用此方法对广东省机械研究所自行设计生产的XK712B型数控铣床进行了整机建模,对整机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理论上探究了机床常用结合部的微观接触机理和宏观作用机理。对机床整机典型结合部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机床螺栓结合部、导轨结合部、轴承结合部等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在结合部模型中加入3个方向不同的等效特性参数(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目的,使整机动力学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   2.创建了结合部特性融合理论,建立了含有结合部特性和工艺系统的机床整机闭环动力学模型。   3.应用ANSYS软件的数据转换接口,实现了将Pro/E实体模型无损转换成ANSYS实体模型。   4.以XK712B型数控铣床为例,利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机床整机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整机静动态特性计算和分析。   5.对XK712B机床进行了静态、动态和切削试验。   6.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两者的静刚度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在5%以内,固有频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9%以内,振型吻合较好,说明整机建模的方法可行有效。   通过对XK712B机床整机进行的静态与模态的计算分析与实验,得到了机床整机的优势固有频率(25、35、91、104、124、170、173、218Hz附近),机床主轴与工作台X、Y、Z三方向的相对静刚度等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机床的整机静刚度与同类机床相比相对较好。加工时所采用的主轴转速尽量避开整机的固有频率,特别是25Hz和35Hz附近。注意加强立柱与床身之间的连接刚度。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建立机床或类似的机械结构的整机动力学模型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在图纸设计阶段预测机床整机的静动态特性,及时进行设计修改,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
该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本课题研究了一种融合结合部特性参数的机床整机有限元建模方法,并且能够对建立的整机模型进行静、动态特性计算分析。应用此方法对广东省机械研究所自行设计生产的XK712B型数控铣床进行了整机建模,对整机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理论上探究了机床常用结合部的微观接触机理和宏观作用机理。对机床整机典型结合部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机床螺栓结合部、导轨结合部、轴承结合部等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在结合部模型中加入3个方向不同的等效特性参数(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目的,使整机动力学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   2.创建了结合部特性融合理论,建立了含有结合部特性和工艺系统的机床整机闭环动力学模型。   3.应用ANSYS软件的数据转换接口,实现了将Pro/E实体模型无损转换成ANSYS实体模型。   4.以XK712B型数控铣床为例,利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机床整机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整机静动态特性计算和分析。   5.对XK712B机床进行了静态、动态和切削试验。   6.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两者的静刚度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在5%以内,固有频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9%以内,振型吻合较好,说明整机建模的方法可行有效。   通过对XK712B机床整机进行的静态与模态的计算分析与实验,得到了机床整机的优势固有频率(25、35、91、104、124、170、173、218Hz附近),机床主轴与工作台X、Y、Z三方向的相对静刚度等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机床的整机静刚度与同类机床相比相对较好。加工时所采用的主轴转速尽量避开整机的固有频率,特别是25Hz和35Hz附近。注意加强立柱与床身之间的连接刚度。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建立机床或类似的机械结构的整机动力学模型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在图纸设计阶段预测机床整机的静动态特性,及时进行设计修改,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