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94332]高品质玉米油营养与安全控制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食用油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一)项目所属领域及来源:该项目所属领域为现代农业,项目来源是省市自治区计划。
(二)项目研究概况:玉米油是一种高品质食用油,但普遍存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原料霉变影响导致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为了提高品质过度精炼加工而导致原生营养成分损耗以及有害成分如反式脂肪酸累积等共性问题。该项目针对这些共性问题,经研究建立了基于玉米油加工全过程的营养成分保护和有害成分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
(三)项目创新点及技术经济指标:
1.建立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控制和脱除技术体系,可将ZEN含量降至180μg/kg以下,远低于欧盟标准要求(400μg/kg)。开发了玉米胚及玉米油中ZEN含量新型检测技术,为玉米胚及毛油脂中ZEN含量的控制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了玉米胚品质和不同制油工艺对玉米毛油及其饼粕ZEN含量的影响,确定了基于ZEN原料控制规范;开发设计了新型设备,创新了脱除玉米油中ZEN的精炼工艺,确立了有效脱除ZEN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条件。
2.创新了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的脱酸工艺,建立了玉米油低温淡碱精炼工艺和碱炼水洗水循环利用、阶段处理技术。通过设备集成创新,降低了碱炼温度和碱液浓度,减少对营养成分的破坏,达到油皂分离最佳效果;创新使用碱炼水洗水循环利用技术,消除了精炼中的水洗废水,实现污水零排放;确定了碱炼水洗水阶段处理技术,可使碱炼后的废水再次利用,达到了节能和环保效果。
3.通过设备创新,确立了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和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技术。自主设计开发了后置脱酸塔,改造了传统脱臭塔,使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小于0.3μg/kg(视为未检出)。
4.通过优化“过滤”、“碱炼”、“脱色”、“脱蜡”、“脱臭”工艺,及工序的合理调整,并采用全自动程控化终端可视操作,实现了玉米油节能型适度加工工艺,使产品的技术指标及节能指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四)取得的成果及应用情况:该项目获得授权专利24件,其中核心发明专利1项,其他核心知识产权7项,评价、鉴定成果6项,建立了高品质玉米油精炼关键技术工艺体系。项目在该省玉米油生产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化,近三年累计生产11.3万吨精炼一级玉米油,新增销售收入96080万元,实现利税7216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稳步提升玉米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所属领域及来源:该项目所属领域为现代农业,项目来源是省市自治区计划。
(二)项目研究概况:玉米油是一种高品质食用油,但普遍存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原料霉变影响导致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为了提高品质过度精炼加工而导致原生营养成分损耗以及有害成分如反式脂肪酸累积等共性问题。该项目针对这些共性问题,经研究建立了基于玉米油加工全过程的营养成分保护和有害成分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体系。
(三)项目创新点及技术经济指标:
1.建立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控制和脱除技术体系,可将ZEN含量降至180μg/kg以下,远低于欧盟标准要求(400μg/kg)。开发了玉米胚及玉米油中ZEN含量新型检测技术,为玉米胚及毛油脂中ZEN含量的控制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了玉米胚品质和不同制油工艺对玉米毛油及其饼粕ZEN含量的影响,确定了基于ZEN原料控制规范;开发设计了新型设备,创新了脱除玉米油中ZEN的精炼工艺,确立了有效脱除ZEN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条件。
2.创新了玉米油精炼过程中的脱酸工艺,建立了玉米油低温淡碱精炼工艺和碱炼水洗水循环利用、阶段处理技术。通过设备集成创新,降低了碱炼温度和碱液浓度,减少对营养成分的破坏,达到油皂分离最佳效果;创新使用碱炼水洗水循环利用技术,消除了精炼中的水洗废水,实现污水零排放;确定了碱炼水洗水阶段处理技术,可使碱炼后的废水再次利用,达到了节能和环保效果。
3.通过设备创新,确立了玉米油中反式脂肪酸和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技术。自主设计开发了后置脱酸塔,改造了传统脱臭塔,使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小于0.3μg/kg(视为未检出)。
4.通过优化“过滤”、“碱炼”、“脱色”、“脱蜡”、“脱臭”工艺,及工序的合理调整,并采用全自动程控化终端可视操作,实现了玉米油节能型适度加工工艺,使产品的技术指标及节能指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四)取得的成果及应用情况:该项目获得授权专利24件,其中核心发明专利1项,其他核心知识产权7项,评价、鉴定成果6项,建立了高品质玉米油精炼关键技术工艺体系。项目在该省玉米油生产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化,近三年累计生产11.3万吨精炼一级玉米油,新增销售收入96080万元,实现利税7216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稳步提升玉米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