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039292]生物醇油厨房环保燃料油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其他新能源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联系人: 济南智慧星新技术研究所

进入空间

所在地:山东济南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替代柴油、液化气 ——生物醇油
  

环保燃料油用于酒店餐饮、食堂烧火的新燃料
  我单位开发的生物醇油燃料项目是以廉价的生物质原料粗甲醇等为主要原料,按特定工艺经生化合成的一种高清洁新型液体燃料。可在常温下运输、储存、使用无需高压钢瓶,可用普通金属或塑料容器存储。
  生物燃料燃烧值与液化气、柴油相当,可作为石油液化气及燃料柴油的替代燃料,它低价、安全、方便与上述燃料相比具有无残渣残液、不黑锅底,具有清洁卫生、安全、廉价、原料易购、使用方便等特点,属国家鼓励发展的生物质清洁能源。成本目前仅为石油液化气或柴油批发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利润空间巨大,具备极高的投资价值。该型燃料油是醇基液体燃料的更新换代产品,它解决了醇基液体燃料热值低、炉火上不去、热效低、消耗量大、只环保、不经济的问题。它不仅完全符合醇基液体燃料的国家标准,而且在热值、黏度、火焰温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饭店、宾馆、大专院校的食堂等餐饮业,大多使用柴油、液化气作为能源中的中餐灶,有的仍然烧煤。烧煤、烧柴油存在费用高、不易点燃,其油烟、煤尘存在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的缺陷。这不符合我国大力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的国策。

  生物醇油是以醇基燃料为基础新开发的一种环保生物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运输、使用,无需高压钢瓶存储,只用普通金属或塑料容器存储。
  以前,传统的醇基燃料热值低,仅5300大卡/千克左右,达不到烧火做饭的要求,并且耗量大,浪费多,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其次,传统的醇基燃料稳定性差,易挥发。人人都知道甲醇是一种非常容易挥发的可燃性化工原料,它在温度65度就会由液体变为可燃性蒸汽,在狭小不通风的环境中极易引起爆炸燃烧,即使在比较宽敞的空间也会使人吸入过量的甲醇蒸汽,导致甲醇中毒、失明。在运输过程中也极易发生危险,贮存也会因为挥发而减少,因此必须解决醇基燃料的热量和稳定性。
  现在,新型生物醇油燃料全面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价格低廉,市场广泛。
  我单位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现在已成功研制出新型生物燃料乳化剂,它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醇基燃料热值的不足、用量大的历史问题;而且,它首次解决了醇基燃料不稳定,易挥发、不安全的问题。加入3-5‰即可提高醇基燃料1/3左右的热值。产品通过国家质检部门检测,并通过试点推广使用,其技术性能和安全指标符合民用燃料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燃料。它的热值高达8600大卡/千克,完全可以替代厨房用的柴油、液化气。

  环保燃料油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产品特点及技术优势
  1、原料广泛,成本低廉。
  配制燃料的主要原料甲醇在各地化工厂、化肥厂和化工市场都有销售,可就近采购加工,就地销售。最新研发的生物醇油乳化剂,只需要少了的添加就会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火焰表面温度可达到1300度,热值每小时8600大卡与石油液化气的热值相当,成本仅为石油液化气或柴油的1/3左右,利润空间极大。
  2、清洁卫生,绿色环保
  该燃料含氧量高,燃烧充分,无黑烟、无积碳、不黑锅底、无残液残渣,燃烧后的废气排放比石油液化气低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清洁燃料。而且市场上生物醇油大多都有刺鼻刺眼的味道,而本厂生产的生物醇油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不会有一点刺鼻刺眼的味道。
  3、安全可靠,使用范围广
  该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运输和使用,无需高压钢瓶,用普通铁桶或塑料桶封口储存即可,燃料可随时添加,极为方便。万一失火,用水即可扑灭,绝不会引发爆炸的危险,也不会因漏气而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可替代液化气用于千家万户,或替代燃料柴油用于酒店、宾馆、厨房、学校、医院等单位食堂,亦可替代部分燃料柴油用做工业燃料。 我单位新型生物醇油燃料中添加了防静电材料,这样在运输或使用中更安全。
  4、设备投资少,工艺简便,上马快,风险小
  据调查,投资建一座供6000户居民使用的液化气供应站(日供量3吨),其基本建设投资至少不低于100万元。建一座同等规模的民用新型醇基燃料供应站只需投资5万元左右,5~10天即可建站投产。个体小规模生产,投资1~2万元即可投产运营。该燃料千家万户都需要,市场稳定持久。
  5、环保燃料油应用广泛:
  适用于酒店、餐厅、工厂、家庭(做饭、取暖、洗澡)等场所。在没有电或经常停电的地区可正常使用。
  6、产品优势:
  柴油炉具不用改,锅炉也能用,提供无风机生物醇油炉具 。

  替代柴油、液化气 ——生物醇油
  

环保燃料油用于酒店餐饮、食堂烧火的新燃料
  我单位开发的生物醇油燃料项目是以廉价的生物质原料粗甲醇等为主要原料,按特定工艺经生化合成的一种高清洁新型液体燃料。可在常温下运输、储存、使用无需高压钢瓶,可用普通金属或塑料容器存储。
  生物燃料燃烧值与液化气、柴油相当,可作为石油液化气及燃料柴油的替代燃料,它低价、安全、方便与上述燃料相比具有无残渣残液、不黑锅底,具有清洁卫生、安全、廉价、原料易购、使用方便等特点,属国家鼓励发展的生物质清洁能源。成本目前仅为石油液化气或柴油批发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利润空间巨大,具备极高的投资价值。该型燃料油是醇基液体燃料的更新换代产品,它解决了醇基液体燃料热值低、炉火上不去、热效低、消耗量大、只环保、不经济的问题。它不仅完全符合醇基液体燃料的国家标准,而且在热值、黏度、火焰温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饭店、宾馆、大专院校的食堂等餐饮业,大多使用柴油、液化气作为能源中的中餐灶,有的仍然烧煤。烧煤、烧柴油存在费用高、不易点燃,其油烟、煤尘存在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的缺陷。这不符合我国大力保护环境与节约能源的国策。

  生物醇油是以醇基燃料为基础新开发的一种环保生物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运输、使用,无需高压钢瓶存储,只用普通金属或塑料容器存储。
  以前,传统的醇基燃料热值低,仅5300大卡/千克左右,达不到烧火做饭的要求,并且耗量大,浪费多,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其次,传统的醇基燃料稳定性差,易挥发。人人都知道甲醇是一种非常容易挥发的可燃性化工原料,它在温度65度就会由液体变为可燃性蒸汽,在狭小不通风的环境中极易引起爆炸燃烧,即使在比较宽敞的空间也会使人吸入过量的甲醇蒸汽,导致甲醇中毒、失明。在运输过程中也极易发生危险,贮存也会因为挥发而减少,因此必须解决醇基燃料的热量和稳定性。
  现在,新型生物醇油燃料全面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价格低廉,市场广泛。
  我单位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现在已成功研制出新型生物燃料乳化剂,它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醇基燃料热值的不足、用量大的历史问题;而且,它首次解决了醇基燃料不稳定,易挥发、不安全的问题。加入3-5‰即可提高醇基燃料1/3左右的热值。产品通过国家质检部门检测,并通过试点推广使用,其技术性能和安全指标符合民用燃料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环保燃料。它的热值高达8600大卡/千克,完全可以替代厨房用的柴油、液化气。

  环保燃料油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产品特点及技术优势
  1、原料广泛,成本低廉。
  配制燃料的主要原料甲醇在各地化工厂、化肥厂和化工市场都有销售,可就近采购加工,就地销售。最新研发的生物醇油乳化剂,只需要少了的添加就会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火焰表面温度可达到1300度,热值每小时8600大卡与石油液化气的热值相当,成本仅为石油液化气或柴油的1/3左右,利润空间极大。
  2、清洁卫生,绿色环保
  该燃料含氧量高,燃烧充分,无黑烟、无积碳、不黑锅底、无残液残渣,燃烧后的废气排放比石油液化气低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清洁燃料。而且市场上生物醇油大多都有刺鼻刺眼的味道,而本厂生产的生物醇油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不会有一点刺鼻刺眼的味道。
  3、安全可靠,使用范围广
  该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储存、运输和使用,无需高压钢瓶,用普通铁桶或塑料桶封口储存即可,燃料可随时添加,极为方便。万一失火,用水即可扑灭,绝不会引发爆炸的危险,也不会因漏气而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可替代液化气用于千家万户,或替代燃料柴油用于酒店、宾馆、厨房、学校、医院等单位食堂,亦可替代部分燃料柴油用做工业燃料。 我单位新型生物醇油燃料中添加了防静电材料,这样在运输或使用中更安全。
  4、设备投资少,工艺简便,上马快,风险小
  据调查,投资建一座供6000户居民使用的液化气供应站(日供量3吨),其基本建设投资至少不低于100万元。建一座同等规模的民用新型醇基燃料供应站只需投资5万元左右,5~10天即可建站投产。个体小规模生产,投资1~2万元即可投产运营。该燃料千家万户都需要,市场稳定持久。
  5、环保燃料油应用广泛:
  适用于酒店、餐厅、工厂、家庭(做饭、取暖、洗澡)等场所。在没有电或经常停电的地区可正常使用。
  6、产品优势:
  柴油炉具不用改,锅炉也能用,提供无风机生物醇油炉具 。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