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374277]电力设备紫外与红外成像协同检测技术与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电力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电力系统带电设备的非接触式检测一般采用紫外成像、红外成像等技术。紫外和红外成像检测是一种互补性而非冲突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电力设备状态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其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1)电力设备发生异常发热故障时通常会伴有异常放电故障,而上述两种故障检测方法无法同时检测发热和放电故障。(2)红外图像和紫外图像因自身的模糊性、对比性差等特性,不易直接检测故障。(3)紫外成像检测技术仍处于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使用的紫外成像仪无局放量显示,无法判断异常放电的故障等级。 为攻克上述难题,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与河海大学历时10年产学研联合攻关,设计并开发了基于红外与紫外成像协同检测技术系统,该系统取得了以下三方面创新性成果: 1.提出并实现了全变差与核各向异性扩散的图像去噪、视觉梯度校正的Curvelet域低照度图像增强。改善了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进一步抑制了图像噪声,有效保留了图像的细节信息,从而提升图像的视见度。 2.创新实现红外图像温度精确识别与故障自动检测。提出基于伪彩-灰度-温度映射的红外图像精确测温方法,实现了对像素点的精确测温;并提出基于OSTU的红外图像异常发热区域自动检测方法,可自动确定出图像中异常发热的区域,得出这些区域的相关信息;根据不同设备类型判别依据不同,建立带电设备红外故障诊断模型,用该模型将设备故障分成不同等级。 3.首次提出并建立基于红外与紫外图像的协同检测系统。基于紫外与红外图像处理与分析,创建红外与紫外成像的协同分析模型,根据协同分析模型检测出电力设备故障等级,实现电力设备故障状态和类型的智能诊断。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著2项;发表论文7篇。成果通过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福建、江苏400余座变电站进行应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减少了设备非计划停电时间,整体检测效率提高10倍,节省人力75%,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电力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力系统带电设备的非接触式检测一般采用紫外成像、红外成像等技术。紫外和红外成像检测是一种互补性而非冲突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电力设备状态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其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1)电力设备发生异常发热故障时通常会伴有异常放电故障,而上述两种故障检测方法无法同时检测发热和放电故障。(2)红外图像和紫外图像因自身的模糊性、对比性差等特性,不易直接检测故障。(3)紫外成像检测技术仍处于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使用的紫外成像仪无局放量显示,无法判断异常放电的故障等级。 为攻克上述难题,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与河海大学历时10年产学研联合攻关,设计并开发了基于红外与紫外成像协同检测技术系统,该系统取得了以下三方面创新性成果: 1.提出并实现了全变差与核各向异性扩散的图像去噪、视觉梯度校正的Curvelet域低照度图像增强。改善了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进一步抑制了图像噪声,有效保留了图像的细节信息,从而提升图像的视见度。 2.创新实现红外图像温度精确识别与故障自动检测。提出基于伪彩-灰度-温度映射的红外图像精确测温方法,实现了对像素点的精确测温;并提出基于OSTU的红外图像异常发热区域自动检测方法,可自动确定出图像中异常发热的区域,得出这些区域的相关信息;根据不同设备类型判别依据不同,建立带电设备红外故障诊断模型,用该模型将设备故障分成不同等级。 3.首次提出并建立基于红外与紫外图像的协同检测系统。基于紫外与红外图像处理与分析,创建红外与紫外成像的协同分析模型,根据协同分析模型检测出电力设备故障等级,实现电力设备故障状态和类型的智能诊断。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著2项;发表论文7篇。成果通过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福建、江苏400余座变电站进行应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减少了设备非计划停电时间,整体检测效率提高10倍,节省人力75%,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电力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