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370719]棉花专用型多效肥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农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在棉花生产中,长期以来蕾铃脱落严重是影响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长期研究表明,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引起的。由于田间肥、水管理不当或高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恶劣自然条件,均可引起棉株徒长,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产物形成减少,至使蕾铃处于饥饿状态,故脱落严重。棉花植中的另一问题是随着棉麦(或其他过冬作物)套种栽培推广,棉花生产中中后期营养过旺,成熟期推迟,影响过冬作物的播种。如何提高棉花早熟是普遍要求解决的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合理的栽培措施之外,应辅以化学药物调控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关系,使更多的光合产物送输到蕾铃中,防止蕾铃落,提高结铃率,后期促进早熟,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田间实验,不断改进多种化学药物调节的比及使用期的效果。课题组配制的棉花专用型多效肥是一种复合型生长调节剂,它不仅含有调控植物的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因此,它具有高效多功能的作用。该药可续缓植株节间缩短、株型紧凑且理想,同时也调节蕾铃的地空分布,提高了光合作用,促进生殖生长过程,使棉花早现蕾、早结铃、蕾铃脱落大大减少。在一般情况下,蕾铃脱落率可减少16.9%-20.5%,棉花产量可提高11%-1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对夏播棉增产更显著,其中霜前花的产量可提高20%以上。植物生长的整个生活周期是经过种子萌发、器官分化、开花结果、成熟和衰老等阶段。棉花生长也必须经过以上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要达到调节整个生长过程,课题组改变国内所有同类叶面肥每次喷施均等量的做法,采用三个不同生长期即幼苗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施肥。根据不同生长期的生理特点,外辅以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和生长元素来调节的科学方法,达到以下功能:1.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功能。2.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吸收和输送养分的能力。3.减少蕾铃脱落,提高成铃率。4.控制主茎和果枝徒长,形成合理株型。棉株矮壮,推迟封行,增加早期成铃。5.增加铃重,提高产量。6.成熟较早,管理省工。7.对棉蚜和一些棉花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在棉花生产中,长期以来蕾铃脱落严重是影响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长期研究表明,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引起的。由于田间肥、水管理不当或高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恶劣自然条件,均可引起棉株徒长,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产物形成减少,至使蕾铃处于饥饿状态,故脱落严重。棉花植中的另一问题是随着棉麦(或其他过冬作物)套种栽培推广,棉花生产中中后期营养过旺,成熟期推迟,影响过冬作物的播种。如何提高棉花早熟是普遍要求解决的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合理的栽培措施之外,应辅以化学药物调控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的关系,使更多的光合产物送输到蕾铃中,防止蕾铃落,提高结铃率,后期促进早熟,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田间实验,不断改进多种化学药物调节的比及使用期的效果。课题组配制的棉花专用型多效肥是一种复合型生长调节剂,它不仅含有调控植物的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因此,它具有高效多功能的作用。该药可续缓植株节间缩短、株型紧凑且理想,同时也调节蕾铃的地空分布,提高了光合作用,促进生殖生长过程,使棉花早现蕾、早结铃、蕾铃脱落大大减少。在一般情况下,蕾铃脱落率可减少16.9%-20.5%,棉花产量可提高11%-1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对夏播棉增产更显著,其中霜前花的产量可提高20%以上。植物生长的整个生活周期是经过种子萌发、器官分化、开花结果、成熟和衰老等阶段。棉花生长也必须经过以上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要达到调节整个生长过程,课题组改变国内所有同类叶面肥每次喷施均等量的做法,采用三个不同生长期即幼苗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施肥。根据不同生长期的生理特点,外辅以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和生长元素来调节的科学方法,达到以下功能:1.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功能。2.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吸收和输送养分的能力。3.减少蕾铃脱落,提高成铃率。4.控制主茎和果枝徒长,形成合理株型。棉株矮壮,推迟封行,增加早期成铃。5.增加铃重,提高产量。6.成熟较早,管理省工。7.对棉蚜和一些棉花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