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329948]优质基因小球藻生物反应器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肥料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中试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赵海军

所在地:天津天津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植酸酶基因的产物生产。植酸酶(myoinositol-hexaposphate - phosphohyolrolase)能将植酸、植酸盐类、核酸类、磷酯类等有机磷化合物中的结合态有机磷水解成无机磷营养供给植物,即可以使有机磷化合物降解成无机磷。耕层土壤的磷15~95%为有机态。其中大量的有机磷以植酸(六磷酸肌醇)的形式存在。特别是提倡有机农业以后,更多的植酸被带入耕层。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10年研究证实,猪只能利用玉米中磷的10%~20%,豆饼中磷的15%~35%,而鸡对玉米和豆粕中磷的利用率比猪还低。由此可见,食物中85%左右的磷未能有效吸收就从粪便中排出。形成高磷粪便的原因是饲料中的磷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主要原因是人和猪、鸡等单胃动物体内都缺少内原性植酸酶系统,所以无法利用植酸中的磷,形成高磷粪便。植物性饲料中约85%的磷会被单胃动物排出体外,粪便中大量的磷使水源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我国江河、水域的富营养化污染极为严重,如:滇池的严重污染、近期发生的红潮等,造成污染的关键因子是水体中氮和磷过量。我国每年从畜禽粪便中排出的磷就达300万吨之多,是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另外,在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家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其中的高磷粪便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土壤环境问题。在"过腹还田"的过程中,没有植酸酶的参加,是不会增加土壤肥力的。

  植物体内的植酸酶是非分泌型的,由于缺少胞外植酸酶活力,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植酸等有机磷化合物所携带的大量的磷营养。该项目的植酸酶产生菌SD01N可以降解土壤和人畜粪中结合态的有机磷,提高土壤肥力。植酸酶的使用将使畜禽粪便中排出的磷40%~75%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磷营养,即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中的磷的排放量减少约为180万吨,这将大大减轻江河、水域土壤等环境的磷污染。同时,全国每年可少使用磷化肥240~800万吨。基因产物植酸酶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
  植酸酶基因的产物生产。植酸酶(myoinositol-hexaposphate - phosphohyolrolase)能将植酸、植酸盐类、核酸类、磷酯类等有机磷化合物中的结合态有机磷水解成无机磷营养供给植物,即可以使有机磷化合物降解成无机磷。耕层土壤的磷15~95%为有机态。其中大量的有机磷以植酸(六磷酸肌醇)的形式存在。特别是提倡有机农业以后,更多的植酸被带入耕层。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10年研究证实,猪只能利用玉米中磷的10%~20%,豆饼中磷的15%~35%,而鸡对玉米和豆粕中磷的利用率比猪还低。由此可见,食物中85%左右的磷未能有效吸收就从粪便中排出。形成高磷粪便的原因是饲料中的磷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主要原因是人和猪、鸡等单胃动物体内都缺少内原性植酸酶系统,所以无法利用植酸中的磷,形成高磷粪便。植物性饲料中约85%的磷会被单胃动物排出体外,粪便中大量的磷使水源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我国江河、水域的富营养化污染极为严重,如:滇池的严重污染、近期发生的红潮等,造成污染的关键因子是水体中氮和磷过量。我国每年从畜禽粪便中排出的磷就达300万吨之多,是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另外,在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家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其中的高磷粪便将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土壤环境问题。在"过腹还田"的过程中,没有植酸酶的参加,是不会增加土壤肥力的。

  植物体内的植酸酶是非分泌型的,由于缺少胞外植酸酶活力,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植酸等有机磷化合物所携带的大量的磷营养。该项目的植酸酶产生菌SD01N可以降解土壤和人畜粪中结合态的有机磷,提高土壤肥力。植酸酶的使用将使畜禽粪便中排出的磷40%~75%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磷营养,即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中的磷的排放量减少约为180万吨,这将大大减轻江河、水域土壤等环境的磷污染。同时,全国每年可少使用磷化肥240~800万吨。基因产物植酸酶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