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328535]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煤炭开采冶炼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中试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

联系人:李 刚

所在地:上海上海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项目简介:

  煤炭气化,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利用气化剂与煤炭反应生成洁净合成气 (CO、H 2 的混合物) ,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关键,可为煤基化学品 (合成氨、甲醇、烯烃等)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 、煤基多联产、直接还原炼铁等系统提供龙头技术,为现代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撑。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气流床气化技术之一。干煤粉经四个对置的喷嘴弥散后进入气化炉 (可以是耐火砖为衬里,也可以以水冷壁做衬里) 内,与氧气反应生成含CO、H 2 和CO 2 的合成气,从气化炉出来的粗合成气经新型洗涤冷却室、混合器、旋风分离器和水洗塔等设备的洗涤和冷却后进入后序工段;气体洗涤设备内的黑水则经高温热水塔进行热量回收和除渣后成为灰水再返回气体洗涤设备内,全气化系统实现零排放。该技术煤种适应性广,如果采用水冷壁衬里,则可气化灰熔点超过1500℃的煤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工艺指标先进,以耐火砖衬里气化炉、北宿精煤进料为例,其合成气中 (CO H 2 )含量89%~92%,碳转化率>98%,与水煤浆进料相比,比氧耗降低16%~21%、比煤耗2%~4%。该技术生产强度大,专利实施许可费低。

  所属领域:化工、能源

  项目成熟度:正在产业化进程之中

  应用前景:

  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在干煤粉气化领域的垄断地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2007年第4季度完成水冷壁中试,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粉煤气化产业化装置。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与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相关的有二十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项目曾得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和“十一五”“863“课题、“973”计划的支持。

  所获主要奖励有:2004年度煤炭工业十大科学技术成果,2002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合作方式: 主要以专利 (实施) 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模式合作。
  项目简介:

  煤炭气化,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利用气化剂与煤炭反应生成洁净合成气 (CO、H 2 的混合物) ,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关键,可为煤基化学品 (合成氨、甲醇、烯烃等)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 、煤基多联产、直接还原炼铁等系统提供龙头技术,为现代能源化工、冶金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撑。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气流床气化技术之一。干煤粉经四个对置的喷嘴弥散后进入气化炉 (可以是耐火砖为衬里,也可以以水冷壁做衬里) 内,与氧气反应生成含CO、H 2 和CO 2 的合成气,从气化炉出来的粗合成气经新型洗涤冷却室、混合器、旋风分离器和水洗塔等设备的洗涤和冷却后进入后序工段;气体洗涤设备内的黑水则经高温热水塔进行热量回收和除渣后成为灰水再返回气体洗涤设备内,全气化系统实现零排放。该技术煤种适应性广,如果采用水冷壁衬里,则可气化灰熔点超过1500℃的煤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工艺指标先进,以耐火砖衬里气化炉、北宿精煤进料为例,其合成气中 (CO H 2 )含量89%~92%,碳转化率>98%,与水煤浆进料相比,比氧耗降低16%~21%、比煤耗2%~4%。该技术生产强度大,专利实施许可费低。

  所属领域:化工、能源

  项目成熟度:正在产业化进程之中

  应用前景:

  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在干煤粉气化领域的垄断地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2007年第4季度完成水冷壁中试,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粉煤气化产业化装置。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与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相关的有二十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项目曾得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和“十一五”“863“课题、“973”计划的支持。

  所获主要奖励有:2004年度煤炭工业十大科学技术成果,2002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合作方式: 主要以专利 (实施) 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模式合作。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