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317998]香蕉春季栽培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种植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可规模生产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李朝生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一、宿根蕉的管理

1、及时清园、除草,确定今年留的芽后,其它的芽尽快挖除。留芽的原则:选择的吸芽生长尽量均匀一致,芽苗粗壮,叶片细尖呈“马耳状”。

2、清园完后,开始在留的吸芽两旁挖放肥坑,施足基肥,每株放有机肥15-20斤、复合肥1.0斤、土壤调理剂(硅、钙、镁肥)1.5斤。

3、去冬今春,属“暖冬”,同期比,气温较高,吸芽生长恢复较快,许多病虫发生比较早,转暖后,要提前做好防治,特别是防治香蕉根线虫(可用投放利根砂颗粒剂15-20克/株);象鼻虫、斜纹夜蛾(可用毒死蜱800倍+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喷洒)、蚜虫(吡虫林、定虫脒1500倍喷洒)、黑星病(苯醚甲环唑1000倍、丙环唑1500倍喷洒)等。

4、做好香蕉枯萎病的防控,3月份开始喷施或滴施生物菌液,可选择:优田公司生产的“土笑”菌液、国家香蕉产业体系首席办推荐的“复合生物菌液”、汉合公司生产的“肽糖菌藻”,每株50克左右,之后每一个月施一次,连续4-5次,菌液可增加到每株150克,多施有机肥,可选择:广西金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根妹妹”、 青岛沃地肥业有限公司“豆粕有机肥”、 南京农业大学研制“馕播王”。

5、枯萎病区套种抗病品种的,提前做好备耕工作,挖坑放基肥待种,5-7月套种,可选“桂蕉9号”等。

二、新植蕉

1、1-2月种植的,采用双膜覆盖种植,可考虑套种冬瓜或南瓜,增加收入,改良土壤。

2、春植蕉,最好在3月15日前种植完毕,选择8-12张叶龄大苗种植。定植20天后,可用磷酸二氢钾或硝酸钾,每次每株滴5-10克,每5天1次,连续5-6次。

3、盖膜的新植蕉,气温未稳定,3月下旬再开膜,期间可以少量滴施肥料,可用磷酸二氢钾或硝酸钾,每次每株滴5-10克,每5天1次,每株可加10-15克生物菌液(每1个月加1次,全年滴4-5次)。

4、香蕉枯萎病重区,建议轮作1-2年后,再种植抗病品种,比如“桂蕉9号”,最好在8-10月种植。


一、宿根蕉的管理

1、及时清园、除草,确定今年留的芽后,其它的芽尽快挖除。留芽的原则:选择的吸芽生长尽量均匀一致,芽苗粗壮,叶片细尖呈“马耳状”。

2、清园完后,开始在留的吸芽两旁挖放肥坑,施足基肥,每株放有机肥15-20斤、复合肥1.0斤、土壤调理剂(硅、钙、镁肥)1.5斤。

3、去冬今春,属“暖冬”,同期比,气温较高,吸芽生长恢复较快,许多病虫发生比较早,转暖后,要提前做好防治,特别是防治香蕉根线虫(可用投放利根砂颗粒剂15-20克/株);象鼻虫、斜纹夜蛾(可用毒死蜱800倍+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喷洒)、蚜虫(吡虫林、定虫脒1500倍喷洒)、黑星病(苯醚甲环唑1000倍、丙环唑1500倍喷洒)等。

4、做好香蕉枯萎病的防控,3月份开始喷施或滴施生物菌液,可选择:优田公司生产的“土笑”菌液、国家香蕉产业体系首席办推荐的“复合生物菌液”、汉合公司生产的“肽糖菌藻”,每株50克左右,之后每一个月施一次,连续4-5次,菌液可增加到每株150克,多施有机肥,可选择:广西金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根妹妹”、 青岛沃地肥业有限公司“豆粕有机肥”、 南京农业大学研制“馕播王”。

5、枯萎病区套种抗病品种的,提前做好备耕工作,挖坑放基肥待种,5-7月套种,可选“桂蕉9号”等。

二、新植蕉

1、1-2月种植的,采用双膜覆盖种植,可考虑套种冬瓜或南瓜,增加收入,改良土壤。

2、春植蕉,最好在3月15日前种植完毕,选择8-12张叶龄大苗种植。定植20天后,可用磷酸二氢钾或硝酸钾,每次每株滴5-10克,每5天1次,连续5-6次。

3、盖膜的新植蕉,气温未稳定,3月下旬再开膜,期间可以少量滴施肥料,可用磷酸二氢钾或硝酸钾,每次每株滴5-10克,每5天1次,每株可加10-15克生物菌液(每1个月加1次,全年滴4-5次)。

4、香蕉枯萎病重区,建议轮作1-2年后,再种植抗病品种,比如“桂蕉9号”,最好在8-10月种植。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