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成果属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用于交通运输行业。 本成果针对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历时4年、学科组半数教师和4届博士生硕士生投入上百个人年工作量,于2009年完成基础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0年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之后,在工程化开发和各种验证等方面又工作了三年,终于完成了系统产品定型开发,从2012年开始批量生产,到2014年在新能源客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技术性能国际先进的中国客车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完成了系统设计匹配、控制硬件电路、控制策略和软件设计,系统集成、可靠性和环境试验、实机和整车试验、规模化应用考核等全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 (1)发明专利技术:巧妙地提出了基于双电机同轴直驱结合离合器控制的无级变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了系统参数匹配优化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在极大改善驾驶舒适性的同时,解决了其他系统对AMT这一技术瓶颈的依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属原始创新,于2006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已成为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的标志性动力系统方案。 (2)混合动力客车整车控制系统技术平台:通过对控制系统架构和控制策略的创新,实现了集成HCU、TCU和动力传动热管理的集成控制系统HTCU平台,具有驾驶意图智能解析、行驶工况智能识别、车辆动力智能控制、能量管理智能优化、动态过程智能协调、系统故障智能诊断、强电安全智能监控、失效模式智能管理和基于OBD概念的故障管理等先进功能;并引进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机理,对复杂控制策略和程序采用分层式模块化结构设计及合理的调度;自主开发了CAN driver、CCP driver、boot loader等驱动软件,实现了准确快速的数据通信、参数在线标定和FLASH在线擦写、程序刷写等功能;完成了HTCU的自主研发和产品化生产应用。 (3)混合动力客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平台:基于发明专利的电池自动均衡电路及控制方法,提出了面向电池全寿命周期的电池状态参数(SOC、SOH、SOF)估计的创新算法,还具有电池内阻诊断、高压线路连接诊断、高压部件故障诊断、HVIL诊断、高压电安全控制、热管理、OBD等先进功能;完成了BMS的自主研发和产品化生产应用。 本成果已在我国新能客车中批量应用,已有6000多台整车在实车运行,在国内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近三年新增产值60多亿元。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5项。
本成果属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用于交通运输行业。 本成果针对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历时4年、学科组半数教师和4届博士生硕士生投入上百个人年工作量,于2009年完成基础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0年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之后,在工程化开发和各种验证等方面又工作了三年,终于完成了系统产品定型开发,从2012年开始批量生产,到2014年在新能源客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技术性能国际先进的中国客车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方案。项目完成了系统设计匹配、控制硬件电路、控制策略和软件设计,系统集成、可靠性和环境试验、实机和整车试验、规模化应用考核等全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 (1)发明专利技术:巧妙地提出了基于双电机同轴直驱结合离合器控制的无级变速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了系统参数匹配优化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在极大改善驾驶舒适性的同时,解决了其他系统对AMT这一技术瓶颈的依赖,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属原始创新,于2006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已成为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的标志性动力系统方案。 (2)混合动力客车整车控制系统技术平台:通过对控制系统架构和控制策略的创新,实现了集成HCU、TCU和动力传动热管理的集成控制系统HTCU平台,具有驾驶意图智能解析、行驶工况智能识别、车辆动力智能控制、能量管理智能优化、动态过程智能协调、系统故障智能诊断、强电安全智能监控、失效模式智能管理和基于OBD概念的故障管理等先进功能;并引进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机理,对复杂控制策略和程序采用分层式模块化结构设计及合理的调度;自主开发了CAN driver、CCP driver、boot loader等驱动软件,实现了准确快速的数据通信、参数在线标定和FLASH在线擦写、程序刷写等功能;完成了HTCU的自主研发和产品化生产应用。 (3)混合动力客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平台:基于发明专利的电池自动均衡电路及控制方法,提出了面向电池全寿命周期的电池状态参数(SOC、SOH、SOF)估计的创新算法,还具有电池内阻诊断、高压线路连接诊断、高压部件故障诊断、HVIL诊断、高压电安全控制、热管理、OBD等先进功能;完成了BMS的自主研发和产品化生产应用。 本成果已在我国新能客车中批量应用,已有6000多台整车在实车运行,在国内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近三年新增产值60多亿元。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