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584886]适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研制及性能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建筑结构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目前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忽视了生态效益,采用的治理材料大多是混凝土、块石砌筑护坡等,河流硬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加快了洪水汇集速度,不利于防洪,也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工程防洪能力的同时保持河与岸的贯通并兼顾生态平衡、如何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工程和环境“友好相处”是现代河流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本课题来源于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61BBG70052)“适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研制及性能研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传统护岸工程一般由素混凝土和浆砌石等材料建筑而成,质密而不透水,动植物不能生存,破坏了正常的自然循环,最终将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河流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既是排水防洪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丰富了生态、景观和休闲的场地。河流功能的保持与提升,护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生态环保型护岸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是大势所趋。本项目依据江西省小河流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特征,研发适用于小河流治理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配制、成型结构和施工工艺,为河流的生态护坡提供新的生态材料,将其应用于河流护坡,既有稳定边坡护岸的功能,还有美化环境、净化水质、滤水保土的效果,且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对天然土壤的污染,为河流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最美岸线”攻坚行动,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做出贡献。 3.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项目依据江西省小河流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特征,研发适用于小河流治理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配制、成型结构和施工工艺,并得出多孔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与其配合比之间的联系;研究适应江西省小河流生态环境、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有较好兼容性的植物;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获得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综合性能。实现适用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生态固岸的材料配制、适用性能和施工技术应用的一体化目标,为小河流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创新 (1)针对小河流特点,研究一套拥有自主产权的适合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制备方法、成型结构和施工工艺。 (2)首次提出了装配式植草混凝土的概念与构造方法。 5.社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与传统混凝土护坡相比,采用本项目的生态护坡方法,可节约建设资金15-35%;与传统挡墙护岸相比,采用本项目的生态护岸方法,可节约建设资金25-40%,该技术在小河流治理中推广应用,将节约大量建设资金,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解决河流护岸生态与防洪兼顾的问题,落实和体现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岸坡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保护河岸带生物多样性,重现自然生态之美,实现人水和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效益。通过生态河岸的构建,提高河岸带植被覆盖率,优化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河道和河岸的连通性,增加河道的生境异质性,为河流生物提供栖息地,使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积极的生态效益。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1.课题来源与背景 目前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忽视了生态效益,采用的治理材料大多是混凝土、块石砌筑护坡等,河流硬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加快了洪水汇集速度,不利于防洪,也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工程防洪能力的同时保持河与岸的贯通并兼顾生态平衡、如何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工程和环境“友好相处”是现代河流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本课题来源于江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61BBG70052)“适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研制及性能研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传统护岸工程一般由素混凝土和浆砌石等材料建筑而成,质密而不透水,动植物不能生存,破坏了正常的自然循环,最终将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河流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既是排水防洪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丰富了生态、景观和休闲的场地。河流功能的保持与提升,护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生态环保型护岸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是大势所趋。本项目依据江西省小河流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特征,研发适用于小河流治理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配制、成型结构和施工工艺,为河流的生态护坡提供新的生态材料,将其应用于河流护坡,既有稳定边坡护岸的功能,还有美化环境、净化水质、滤水保土的效果,且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对天然土壤的污染,为河流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最美岸线”攻坚行动,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做出贡献。 3.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项目依据江西省小河流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特征,研发适用于小河流治理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配制、成型结构和施工工艺,并得出多孔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与其配合比之间的联系;研究适应江西省小河流生态环境、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有较好兼容性的植物;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获得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综合性能。实现适用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生态固岸的材料配制、适用性能和施工技术应用的一体化目标,为小河流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创新 (1)针对小河流特点,研究一套拥有自主产权的适合于小河流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制备方法、成型结构和施工工艺。 (2)首次提出了装配式植草混凝土的概念与构造方法。 5.社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与传统混凝土护坡相比,采用本项目的生态护坡方法,可节约建设资金15-35%;与传统挡墙护岸相比,采用本项目的生态护岸方法,可节约建设资金25-40%,该技术在小河流治理中推广应用,将节约大量建设资金,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解决河流护岸生态与防洪兼顾的问题,落实和体现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岸坡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保护河岸带生物多样性,重现自然生态之美,实现人水和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效益。通过生态河岸的构建,提高河岸带植被覆盖率,优化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河道和河岸的连通性,增加河道的生境异质性,为河流生物提供栖息地,使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积极的生态效益。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