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早在1965年就引种了赤松,创造了全国最早将赤松引入到沙地的历史。通过近50年试验研究,发现赤松适应性较强,生长量和生物量大于现有沙地造林首要针叶树种—樟子松,抗病虫能力也高于樟子松,抗旱、耐寒、耐瘠薄性能较强。在章古台进行了引种试验后,于1977年开始在康平等地也进行了试验,得出了赤松可在科尔沁沙地及相似地区引种栽培的结论。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研究利用阻滞方程首次对沙地引种赤松数量成熟龄进行了预测,得出沙地引种赤松数量成熟龄应为58年,比樟子松长12~13年。本研究采用光合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地赤松光合水分生理特性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沙地赤松生长量和生物量均较大的内在生理机制。本研究对科尔沁沙地南缘区引种赤松的繁育利用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赤松在对该区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种源,可以通过有性方式进行扩繁,而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可以成为有力补充。首次在章古台沙地开展赤松天然更新的系统性研究,阐明了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规律及特点;明确了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特征;明确了影响赤松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提出了人工促进措施对赤松天然更新影响;阐明了赤松与樟子松天然更新不同点,赤松天然更新要好于樟子松。
技术经济指标:成林阶段沙地引种赤松抗病虫害能力强于樟子松,其平均受害指数仅为樟子松的10%以下,综合生长指标高出10%以上;科尔沁沙地引种赤松数量成熟龄为58年,比樟子松长12~13年,生态防护周期较长;形成赤松嫩枝扦插技术,使平均生根率达60%以上;形成赤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可提高赤松1年生幼苗越冬保存率2倍以上。在人工促进赤松天然更新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情况:本次研究对沙地引种赤松近50年来的生长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光合特性、抗逆特性、繁殖及更新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评价该树种的生态价值及在沙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科尔沁沙地及类似地区造林增添了新树种,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促进当地林业发展。同时,可促进地方苗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们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