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针对北京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区域缺水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北京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北方向,占北京总面积的62.83%,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中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和潮白河水系的上游区域,该区的水资源健康影响北京市水资源安全。北京山区植被具有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为改善北京山区水资源状况,相关林草部门营建了大量水资源保护植被,在一定时期发挥了水资源保护功能效益,但在植被营建过程中,由于没有全面考虑立地、土壤条件,树种选择和配置不合理,经营不及时而出现林分退化,形成小老头,水资源保护植被不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发挥其生态功能。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区域问题,开展实施“理论创新-方法建立-技术突破-集成应用”四位一体研究工作,遵循“综合诊断分析—提质增效综合规划—近自然营建—功能提升高效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技术流程,系统诊断分析北京山区水资源保护区状况,探明北京山区水资源保护植被适度覆被区域。实施水资源保护植被提质增效综合规划技术,获得单株、林分、小流域尺度水资源保护植被优化配置结构以及北京山区生态缓冲带水资源保护优化配置结构。研究构建水源涵养林近自然营建技术,优选抗旱节水适宜树种,确定低耗水适宜密度和混交比,实施不规则整地技术,以减少对土壤的干扰,针对不同微立地类型及土壤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抗旱节水栽植技术。构建水资源保护植被功能提升高效经营技术,进行水资源保护植被全生命周期适宜密度和结构动态调控,促进其在生长全过程中水资源保护功能持续发挥;为实时掌控水资源保护植被营建及经营状况,构建水资源保护植被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水资源保护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研究成果已在北京以及河北、内蒙、山西水资源保护营建、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中广泛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范围2235万亩,对区域水资源保护植被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3%以上,区域土壤含水量提高 6-8%,生境质量提高5%-10%,植被生态用水量减少5%— 10.3%,流域有效用水量增加5.7%—31.6%。项目实施期间,为促进技术推广,举办各类培训班28次,培训技术及管理人员4500余人,有效增加农民技术能力,提高劳动就业率,项目研究成果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本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针对北京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区域缺水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北京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北方向,占北京总面积的62.83%,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中拒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和潮白河水系的上游区域,该区的水资源健康影响北京市水资源安全。北京山区植被具有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为改善北京山区水资源状况,相关林草部门营建了大量水资源保护植被,在一定时期发挥了水资源保护功能效益,但在植被营建过程中,由于没有全面考虑立地、土壤条件,树种选择和配置不合理,经营不及时而出现林分退化,形成小老头,水资源保护植被不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发挥其生态功能。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区域问题,开展实施“理论创新-方法建立-技术突破-集成应用”四位一体研究工作,遵循“综合诊断分析—提质增效综合规划—近自然营建—功能提升高效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技术流程,系统诊断分析北京山区水资源保护区状况,探明北京山区水资源保护植被适度覆被区域。实施水资源保护植被提质增效综合规划技术,获得单株、林分、小流域尺度水资源保护植被优化配置结构以及北京山区生态缓冲带水资源保护优化配置结构。研究构建水源涵养林近自然营建技术,优选抗旱节水适宜树种,确定低耗水适宜密度和混交比,实施不规则整地技术,以减少对土壤的干扰,针对不同微立地类型及土壤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抗旱节水栽植技术。构建水资源保护植被功能提升高效经营技术,进行水资源保护植被全生命周期适宜密度和结构动态调控,促进其在生长全过程中水资源保护功能持续发挥;为实时掌控水资源保护植被营建及经营状况,构建水资源保护植被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水资源保护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研究成果已在北京以及河北、内蒙、山西水资源保护营建、重大林业生态工程中广泛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范围2235万亩,对区域水资源保护植被提质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3%以上,区域土壤含水量提高 6-8%,生境质量提高5%-10%,植被生态用水量减少5%— 10.3%,流域有效用水量增加5.7%—31.6%。项目实施期间,为促进技术推广,举办各类培训班28次,培训技术及管理人员4500余人,有效增加农民技术能力,提高劳动就业率,项目研究成果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