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39876]隐形约束手套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医疗器械

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成熟度: 可规模生产

专利所属地:中国

专利号:ZL201220257764.5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技术转让

联系人: 凌漠

进入空间

所在地:北京北京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我奶奶其实是我的姥姥。她生于泰坦尼克号造出那年,十几岁独自离家去学艺术,随战乱辗转各地,画得一手让男画家都羡慕的硬朗素描,解放后留在北京做美术编审,就一直干到七十岁时家里有了我才退休。我是奶奶亲手带大的最后一个孙辈,虽然是外孙,也像哥哥姐姐一样管她叫奶奶。我问为什么?她逗趣说,姥姥显老。


  奶奶手巧心灵,制衣做饭教我手工。我在家度过了全部的学前时光,“四大件”上都是我画的涂鸦,娃娃、手电筒这类小件则经常被我拆卸改装,惹了很多麻烦,家人却对我创造力的端倪百般支持。


  几年前奶奶脑血栓卧床了,医生说到了这个年纪想痊愈,很难。妈妈不愿意放弃,四处求医问药,奶奶也一直顽强的锻炼,不仅成功站了起来,还重新学会了走路。


  然而,忘记的比记住的一天天多起来,似乎是上了年纪的通病,我并不认为她越来越多的皱纹和白发影响到了她的快乐。直到有段时间奶奶吃饭每次都被呛到,总咳不出来还引起了反复发作的肺病。到医院诊断才明白,原来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变得不能自主进食,要维持人体足够的营养必须从鼻腔插一根通到胃里,输送流食。


  插胃管的过程让人不忍直视,四五个护士有的固定住她的四肢和头部,有的负责端水、听诊,一个人把管子续进鼻子,我们家属由于心太软被命令在病房外等候,病房里传来奶奶挣扎的声音。没料到但更可怕事情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插好的管子,就在一转头没看到的时候,竟然被奶奶拔了出来!


  妈妈和我外加病房里有经验的护工,三个人两两轮流看护,分别紧握住她的两只手。一天下来,还是没能阻止奶奶屡次的拔管。躺在病床上的她不习惯鼻子里有异物、又总是忘记带管是为了治病。奶奶把拔出的管子抓在手里举给我看,露出胜利的天真笑容,我们真是又生气又难过。


  每一次拔管都意味着要重新插管。医生警告说,反复插管对粘膜有伤害,并且每次都有一定几率误插进气管,非常危险。


  为了治好病,防止再次自伤,自尊心很强的奶奶不得不被绑住了双手。每次企图挣脱,手腕都会被勒红。护士说这是现在各大医院里常规的办法,用宽布条把病人的手分别固定在两侧床栏杆上,即使长期带鼻饲管生活也需要一直使用约束带。妈妈和我在工作结束后总是尽快赶往医院给她松绑,就是为了能让她在严密监护下,得到多一会的运动时间。毕竟她虽然不能自主吞咽了,可肢体和感觉还是健康敏捷的,有自由活动的本能和排遣孤独的愿望,再这样下去本来卧床治病和外界的交流就少,如果自己不能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大脑就会退化得更快。


  为了让奶奶重获自由,我必须得做点什么。在各大药店、医院、网上查找,先后买到过几种用来防拔管的约束手套。一种像是乒乓球拍,手心这面贴着一块硬板,可手套戴的松,绕着手腕转圈就不灵了。还有一种里面鼓鼓的塞满了小塑料豆,隔离的作用虽然起到了,但手指被压得活动不开,时间长了还容易闷出皮疹。无奈还是用回了比较保险的约束带,把奶奶的手解出来的放的愿望眼看就要落空了。


  在这期间病房里发生的另一件事,让我本已绷紧的神经再次受到震动。同屋一位戴着呼吸机管线的老太太,白天还元气充沛的和我聊过天,晚上再过去的时候就听别人说,她因为比较固执,趁午睡自作主张拔掉了她带的呼吸机,导致严重缺氧,进了重症监护室。我这才了解到,类似的事故还常常发生在带着输液管、吸氧管、伤口引流管和导尿管等等各种医用管线的病人身上。


  失望焦急之余我忽然有了个灵感,干脆自己动手做吧!


  我画了张草图,然后把想到的现有约束手套的优点和缺陷分别列出来,以及哪些是没有被顾及到的,再修改草图……理想中的手套逐渐清晰起来:它应该是以手腕为轴结构对称的,那就应该是个球型;两个球体之间的接触面是所有形状中最小的,也可以防止两只手合力夹管的情况;还应该有足够的硬度,才能起到隔离支撑的作用,那么它就需要比手掌略大一些,否则伸不开手很难受;最好还是透明的,这样奶奶和护士就可以随时看到她的手,方便掌握情况……可是这样的半成品到哪去找啊?一个空心透明硬球能算手套吗?到底能起到效果吗?


  做实验的过程比产生想法的过程难得多,找到可用的材料就是第一关。建材市场、服装辅料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甚至连北京市塑料研究所也问过了……看到透明空心球状的材料都往回背,大大小小堆满了屋子。经过筛选和比较,我最终定下其中两种作为进一步加工实验的对象。


  幸好我一直爱好做手工,平时拆拆装装用的改锥、卡尺、台钳、锉刀、电钻、吊磨机一应俱全,都派上了用场,经过一番加工,最开始浮现在我脑中的手套基本成型了,戴在手上晶莹透亮,像两个透明的机器猫大拳头。要让奶奶每天戴着保护自己,我必须亲自试试才知道是什么感觉。


  我戴着手套期待的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踢到被子里一个硬鼓包把我吓醒了。原来手套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脱落下来,里面结着厚厚一层水蒸气。


  我把总结出的问题在图纸上做了标记:这里要加透气孔,那里手腕要方便连接一个能调节尺寸大腕套,空间太小了不够舒服……恩,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


  带着问题,我再次走访了各大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的规模和种类虽然丰富,但要找到适合的目标却像大海捞针。买到了几款,就在以为只能将就着试试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上摆放的玩具球吸引了我的视线。难找得到符合我设想的透明球型配件,我忍不住询问起东西的其他规格、材质和产地等等。也许是感觉我问得太详细,怀疑碰上了同行,老板娘忽然不再答话,收过我手里的货转身忙去了。我赶忙解释,是在为生病的奶奶制作一对防护用的特殊手套,为此已经研究对比过许多材料了。老板娘被我的心意感动了,痛快的拿出其他尺寸的和颜色让我挑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淘到了宝。我像抱着一缸金鱼一样把它们捧回了家,路上生怕把包装纸被磨掉在新样品上留下划痕。


  就要制作试验品二号了,解决不透气的问题,首先要用钻头手工打孔。在光洁的透明球上量出距离均等的26个点,小心用水笔做好标记,安装上电钻头后,我郑重地踩下了脚踏板。“嗡嗡嗡嗡嚓——!”,只见还没成型的圆孔顺着钻头的被掀开了,露出冰碴子一样的尖锐断口。我在旁边又试了一次,确定不是钻头的故障。原来打孔时压按的力度、角度和转速控制不好都很容易把表面崩坏,一个孔打坏,整个手套就成了伤人利器而作废了。于是我拿出练习线描画的耐心,在打坏了的球上一个一个孔的实验钻孔的手感。直到下手有准星了,才敢再拿出一个新的正式动手。之后是仔细把毛碴打磨平滑,缝制腕套和可调节腕围大小的固定装置,连接组装所有部件。一个崭新的手套诞生了,真想看看奶奶戴上会作何感想。我又如法炮制出了另一只。


  第二天,我把亲手为奶奶设计制作的手套拿到了病房,轻轻帮她戴上。好久不被允许自由活动胳膊的奶奶,有点生疏的把手举高到脑门上蹭了蹭痒,然后又迫不及待的蹭向鼻子,我们屏住呼吸看着,只见她在透明球里作出了捏抓的动作,但这回却怎么都捏不到鼻饲管。奶奶好奇的盯着手上的新玩意,但没过多久就把刚刚拔管失败的沮丧忘了,只顾活动她那有点陌生了的胳膊。继续观察了几个小时后,我确信我发明的手套起作用了!


  这个手套的还有个特点是透明,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戴着它时被约束限制的感受,从触觉到视觉。我从家中带来了奶奶在家时喜欢的锻炼手用的把玩核桃,和一串闲来没事可以数数的珠子,还有弹力质感的握力圈,奶奶可以边看边玩,打发住院的无聊时光;还准备了一块柔软的棉布,在睡觉时放进去更舒服。


  护士看到了不但没有批评我干涉护理,反而称赞这外孙女把老太太解放了,而且医护人员看一眼就能检查里面皮肤的状况,也不需要反复穿脱。


  就这样,奶奶戴着这双特殊的手套度过了治疗的关键期,期间时常有听到趣闻的病友来探望“21号床那位手上戴着太空面罩的老太太”。


  几个月的安心调养后,奶奶康复出院了。为了帮助更多和奶奶有着相似经历的病友,让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办法,我为这双手套起了个象形的名字“隐形约束手套”,尝试把它投稿到了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之后我还带着发明去请教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医生专家,只要发现与老年健康相关的公益活动我都会额外关注。


  几个月后的一天,突然来了电话通知我去录制采访,没有想到我的发明真的在北京发明大赛上获奖了!还被推荐到全国科技周上展出!北京科教台的《直通科考站》,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新闻台《新闻晚高峰》,人民网,凤凰网…媒体的报道让我为奶奶所做的发明从我家来到了大家的视线中。我明白来自社会的广泛反响,除了对我这一源于爱心的发明的肯定,也体现着大家对悄然到来的老龄化实际问题的共同关注。


  都说技术宅普遍害羞,我也是个和陌生人说话会脸红的姑娘。在喧闹的展会上被好奇的面孔围观,旁边展台也都是熙熙攘攘的对话声,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参赛的初衷——要让我的对人有用的发明影响到更多的人,我清了清嗓子向观众主动问道,您猜猜看这是什么?


  和来自北京发明协会一同参展的前辈们相比,我的这第一个发明显得生涩幼稚,但每个人都用他们充满善意的理解给了我不同的勉励。几位结伴而来的大妈,其中一位照顾过卧床的婆婆,便给另几位介绍起了擅自拔掉鼻饲管的危害,还称赞发明得太有用了;一位退休工程师建议我精简结构可以让手套更轻便;一位住在郊区的大伯看到媒体报道,专程赶过来鼓励有孝心的年轻人;另一位阿姨站在一旁安静的看了很久,原来她过世的母亲曾遭受反复拔插胃管的痛苦,讲起对亲人的回忆,语气里满是遗憾;一位叔叔用塑料板给老父亲自制了防弯胳膊拔管装置,多次来到展台和我探讨怎样才算最舒适的约束方式;一位白头发的老奶奶听了讲解,问我能不能再发明一个给骨折卧床病人用的接尿器。普通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令我觉得奶奶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还有多位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她们见过的临床病人情况又多又复杂,说起病房里通用的老办法“约束带”都是不忍心又不得已,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肯定,让我喜出望外。


  自己的发明能让同样面对棘手难题的人看到希望,对我这个经历过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做抗争的家属来说是莫大的欣慰。但展示的第一天还没结束,高兴的心情已经被忐忑渐渐代替,参观者越来越多,却没有生产出可以让他们带走的成品,会让他们失望沮丧吗?


  我忽然记起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做志愿者时发生的一件事:某次老龄博览会展临近闭馆,有位大爷专门就要来领一只公益防走失神器“黄手环”,不巧当天已经发没了,却怎么都和他解释不通。正着急时,我们的老师解恒革医生根据大爷的总爱重复的语言特点和他强调的爱迷路的毛病,有针对性的向他讲解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注意的事项,大爷得到了对他的健康有帮助的信息,满意而归。


  想到这里,一个点子从我脑中蹦出来:前来询问手套的大多是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老伴和儿女,这种病在很多人印象中还是模糊的概念或误解,何不把印有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知识的公益宣传单和手册和带来,让大家随意翻阅呢。


  从第二天起我带上了资料,并在讲解中加入我所了解的护理知识。对于那些急需给家里老人用上隐形约束手套叔叔阿姨们,我则教他们用随处能买到的可乐瓶,用烟头烫出透气孔,加上一段秋衣袖口,缝制简易应急的隐形约束手套。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听取他们对我的发明的意见和第一印象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转眼盛大的全国科技周展结束了,曾与我短暂相处的家属,让我感受到焦急之下他们对家人的切肤疼爱,和面对慢性疾病时仍保持着对亲人生活质量的追求。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由于北京发明协会和众多媒体的热心宣传,展会结束后,仍有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医护工作者打来电话。起初我只是回答他们对于我的发明的咨询,如果有人多念叨两句遇到的困难,我就把照顾奶奶时一些感性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可能是我的耐心给了他们值得信任的感觉,有些家属就接着请教起医学病理上的疑问来了,关系到医药治疗的事可马虎不得,我连忙解释应该去看医生。这类的电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为了解开那些被难住的问题,我开始翻看更为专业的防治和照护老年痴呆症病人的书籍,从中理解了奶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恶化中许多当时无法理解的行为,听到相关的疑虑也有了新的视角。听到由于亲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变得难于沟通时的焦急,我劝导他们这是疾病在作怪,不是老人故意制造混乱;有位来电话阿姨的母亲为治褥疮用着昂贵的偏方,我介绍给她一种病房护工都知道的小药膏,便宜但收敛作用明显……


  通过寻着隐形约束手套的发明找来的电话和留言,我认识了很多善良有爱的人,其中包括尽微薄之力帮助孤寡老人的志愿人士,和有志于改变目前中国社会欠缺的阿尔茨海默病专业照护现状的年轻朋友。


  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我忽然很想看看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衣服。翻找中无意发现两只叠在一起的漂亮荷包。我问妈妈这是做什么的?她惊呼“太巧了!”原来这根本不是荷包,而是我刚出生不久时,奶奶怕我抓伤自己而做的一双小手套!看到上面特有的精致针脚,像是看到奶奶坐在镜子前专心缝纫的样子。谁都不曾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竟也为她做了一副用来保护自己的手套……


  我奶奶其实是我的姥姥。她生于泰坦尼克号造出那年,十几岁独自离家去学艺术,随战乱辗转各地,画得一手让男画家都羡慕的硬朗素描,解放后留在北京做美术编审,就一直干到七十岁时家里有了我才退休。我是奶奶亲手带大的最后一个孙辈,虽然是外孙,也像哥哥姐姐一样管她叫奶奶。我问为什么?她逗趣说,姥姥显老。


  奶奶手巧心灵,制衣做饭教我手工。我在家度过了全部的学前时光,“四大件”上都是我画的涂鸦,娃娃、手电筒这类小件则经常被我拆卸改装,惹了很多麻烦,家人却对我创造力的端倪百般支持。


  几年前奶奶脑血栓卧床了,医生说到了这个年纪想痊愈,很难。妈妈不愿意放弃,四处求医问药,奶奶也一直顽强的锻炼,不仅成功站了起来,还重新学会了走路。


  然而,忘记的比记住的一天天多起来,似乎是上了年纪的通病,我并不认为她越来越多的皱纹和白发影响到了她的快乐。直到有段时间奶奶吃饭每次都被呛到,总咳不出来还引起了反复发作的肺病。到医院诊断才明白,原来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变得不能自主进食,要维持人体足够的营养必须从鼻腔插一根通到胃里,输送流食。


  插胃管的过程让人不忍直视,四五个护士有的固定住她的四肢和头部,有的负责端水、听诊,一个人把管子续进鼻子,我们家属由于心太软被命令在病房外等候,病房里传来奶奶挣扎的声音。没料到但更可怕事情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插好的管子,就在一转头没看到的时候,竟然被奶奶拔了出来!


  妈妈和我外加病房里有经验的护工,三个人两两轮流看护,分别紧握住她的两只手。一天下来,还是没能阻止奶奶屡次的拔管。躺在病床上的她不习惯鼻子里有异物、又总是忘记带管是为了治病。奶奶把拔出的管子抓在手里举给我看,露出胜利的天真笑容,我们真是又生气又难过。


  每一次拔管都意味着要重新插管。医生警告说,反复插管对粘膜有伤害,并且每次都有一定几率误插进气管,非常危险。


  为了治好病,防止再次自伤,自尊心很强的奶奶不得不被绑住了双手。每次企图挣脱,手腕都会被勒红。护士说这是现在各大医院里常规的办法,用宽布条把病人的手分别固定在两侧床栏杆上,即使长期带鼻饲管生活也需要一直使用约束带。妈妈和我在工作结束后总是尽快赶往医院给她松绑,就是为了能让她在严密监护下,得到多一会的运动时间。毕竟她虽然不能自主吞咽了,可肢体和感觉还是健康敏捷的,有自由活动的本能和排遣孤独的愿望,再这样下去本来卧床治病和外界的交流就少,如果自己不能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大脑就会退化得更快。


  为了让奶奶重获自由,我必须得做点什么。在各大药店、医院、网上查找,先后买到过几种用来防拔管的约束手套。一种像是乒乓球拍,手心这面贴着一块硬板,可手套戴的松,绕着手腕转圈就不灵了。还有一种里面鼓鼓的塞满了小塑料豆,隔离的作用虽然起到了,但手指被压得活动不开,时间长了还容易闷出皮疹。无奈还是用回了比较保险的约束带,把奶奶的手解出来的放的愿望眼看就要落空了。


  在这期间病房里发生的另一件事,让我本已绷紧的神经再次受到震动。同屋一位戴着呼吸机管线的老太太,白天还元气充沛的和我聊过天,晚上再过去的时候就听别人说,她因为比较固执,趁午睡自作主张拔掉了她带的呼吸机,导致严重缺氧,进了重症监护室。我这才了解到,类似的事故还常常发生在带着输液管、吸氧管、伤口引流管和导尿管等等各种医用管线的病人身上。


  失望焦急之余我忽然有了个灵感,干脆自己动手做吧!


  我画了张草图,然后把想到的现有约束手套的优点和缺陷分别列出来,以及哪些是没有被顾及到的,再修改草图……理想中的手套逐渐清晰起来:它应该是以手腕为轴结构对称的,那就应该是个球型;两个球体之间的接触面是所有形状中最小的,也可以防止两只手合力夹管的情况;还应该有足够的硬度,才能起到隔离支撑的作用,那么它就需要比手掌略大一些,否则伸不开手很难受;最好还是透明的,这样奶奶和护士就可以随时看到她的手,方便掌握情况……可是这样的半成品到哪去找啊?一个空心透明硬球能算手套吗?到底能起到效果吗?


  做实验的过程比产生想法的过程难得多,找到可用的材料就是第一关。建材市场、服装辅料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甚至连北京市塑料研究所也问过了……看到透明空心球状的材料都往回背,大大小小堆满了屋子。经过筛选和比较,我最终定下其中两种作为进一步加工实验的对象。


  幸好我一直爱好做手工,平时拆拆装装用的改锥、卡尺、台钳、锉刀、电钻、吊磨机一应俱全,都派上了用场,经过一番加工,最开始浮现在我脑中的手套基本成型了,戴在手上晶莹透亮,像两个透明的机器猫大拳头。要让奶奶每天戴着保护自己,我必须亲自试试才知道是什么感觉。


  我戴着手套期待的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踢到被子里一个硬鼓包把我吓醒了。原来手套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脱落下来,里面结着厚厚一层水蒸气。


  我把总结出的问题在图纸上做了标记:这里要加透气孔,那里手腕要方便连接一个能调节尺寸大腕套,空间太小了不够舒服……恩,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


  带着问题,我再次走访了各大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的规模和种类虽然丰富,但要找到适合的目标却像大海捞针。买到了几款,就在以为只能将就着试试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上摆放的玩具球吸引了我的视线。难找得到符合我设想的透明球型配件,我忍不住询问起东西的其他规格、材质和产地等等。也许是感觉我问得太详细,怀疑碰上了同行,老板娘忽然不再答话,收过我手里的货转身忙去了。我赶忙解释,是在为生病的奶奶制作一对防护用的特殊手套,为此已经研究对比过许多材料了。老板娘被我的心意感动了,痛快的拿出其他尺寸的和颜色让我挑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淘到了宝。我像抱着一缸金鱼一样把它们捧回了家,路上生怕把包装纸被磨掉在新样品上留下划痕。


  就要制作试验品二号了,解决不透气的问题,首先要用钻头手工打孔。在光洁的透明球上量出距离均等的26个点,小心用水笔做好标记,安装上电钻头后,我郑重地踩下了脚踏板。“嗡嗡嗡嗡嚓——!”,只见还没成型的圆孔顺着钻头的被掀开了,露出冰碴子一样的尖锐断口。我在旁边又试了一次,确定不是钻头的故障。原来打孔时压按的力度、角度和转速控制不好都很容易把表面崩坏,一个孔打坏,整个手套就成了伤人利器而作废了。于是我拿出练习线描画的耐心,在打坏了的球上一个一个孔的实验钻孔的手感。直到下手有准星了,才敢再拿出一个新的正式动手。之后是仔细把毛碴打磨平滑,缝制腕套和可调节腕围大小的固定装置,连接组装所有部件。一个崭新的手套诞生了,真想看看奶奶戴上会作何感想。我又如法炮制出了另一只。


  第二天,我把亲手为奶奶设计制作的手套拿到了病房,轻轻帮她戴上。好久不被允许自由活动胳膊的奶奶,有点生疏的把手举高到脑门上蹭了蹭痒,然后又迫不及待的蹭向鼻子,我们屏住呼吸看着,只见她在透明球里作出了捏抓的动作,但这回却怎么都捏不到鼻饲管。奶奶好奇的盯着手上的新玩意,但没过多久就把刚刚拔管失败的沮丧忘了,只顾活动她那有点陌生了的胳膊。继续观察了几个小时后,我确信我发明的手套起作用了!


  这个手套的还有个特点是透明,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戴着它时被约束限制的感受,从触觉到视觉。我从家中带来了奶奶在家时喜欢的锻炼手用的把玩核桃,和一串闲来没事可以数数的珠子,还有弹力质感的握力圈,奶奶可以边看边玩,打发住院的无聊时光;还准备了一块柔软的棉布,在睡觉时放进去更舒服。


  护士看到了不但没有批评我干涉护理,反而称赞这外孙女把老太太解放了,而且医护人员看一眼就能检查里面皮肤的状况,也不需要反复穿脱。


  就这样,奶奶戴着这双特殊的手套度过了治疗的关键期,期间时常有听到趣闻的病友来探望“21号床那位手上戴着太空面罩的老太太”。


  几个月的安心调养后,奶奶康复出院了。为了帮助更多和奶奶有着相似经历的病友,让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办法,我为这双手套起了个象形的名字“隐形约束手套”,尝试把它投稿到了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之后我还带着发明去请教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医生专家,只要发现与老年健康相关的公益活动我都会额外关注。


  几个月后的一天,突然来了电话通知我去录制采访,没有想到我的发明真的在北京发明大赛上获奖了!还被推荐到全国科技周上展出!北京科教台的《直通科考站》,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新闻台《新闻晚高峰》,人民网,凤凰网…媒体的报道让我为奶奶所做的发明从我家来到了大家的视线中。我明白来自社会的广泛反响,除了对我这一源于爱心的发明的肯定,也体现着大家对悄然到来的老龄化实际问题的共同关注。


  都说技术宅普遍害羞,我也是个和陌生人说话会脸红的姑娘。在喧闹的展会上被好奇的面孔围观,旁边展台也都是熙熙攘攘的对话声,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参赛的初衷——要让我的对人有用的发明影响到更多的人,我清了清嗓子向观众主动问道,您猜猜看这是什么?


  和来自北京发明协会一同参展的前辈们相比,我的这第一个发明显得生涩幼稚,但每个人都用他们充满善意的理解给了我不同的勉励。几位结伴而来的大妈,其中一位照顾过卧床的婆婆,便给另几位介绍起了擅自拔掉鼻饲管的危害,还称赞发明得太有用了;一位退休工程师建议我精简结构可以让手套更轻便;一位住在郊区的大伯看到媒体报道,专程赶过来鼓励有孝心的年轻人;另一位阿姨站在一旁安静的看了很久,原来她过世的母亲曾遭受反复拔插胃管的痛苦,讲起对亲人的回忆,语气里满是遗憾;一位叔叔用塑料板给老父亲自制了防弯胳膊拔管装置,多次来到展台和我探讨怎样才算最舒适的约束方式;一位白头发的老奶奶听了讲解,问我能不能再发明一个给骨折卧床病人用的接尿器。普通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令我觉得奶奶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还有多位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她们见过的临床病人情况又多又复杂,说起病房里通用的老办法“约束带”都是不忍心又不得已,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肯定,让我喜出望外。


  自己的发明能让同样面对棘手难题的人看到希望,对我这个经历过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做抗争的家属来说是莫大的欣慰。但展示的第一天还没结束,高兴的心情已经被忐忑渐渐代替,参观者越来越多,却没有生产出可以让他们带走的成品,会让他们失望沮丧吗?


  我忽然记起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做志愿者时发生的一件事:某次老龄博览会展临近闭馆,有位大爷专门就要来领一只公益防走失神器“黄手环”,不巧当天已经发没了,却怎么都和他解释不通。正着急时,我们的老师解恒革医生根据大爷的总爱重复的语言特点和他强调的爱迷路的毛病,有针对性的向他讲解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注意的事项,大爷得到了对他的健康有帮助的信息,满意而归。


  想到这里,一个点子从我脑中蹦出来:前来询问手套的大多是阿尔茨海默病人的老伴和儿女,这种病在很多人印象中还是模糊的概念或误解,何不把印有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知识的公益宣传单和手册和带来,让大家随意翻阅呢。


  从第二天起我带上了资料,并在讲解中加入我所了解的护理知识。对于那些急需给家里老人用上隐形约束手套叔叔阿姨们,我则教他们用随处能买到的可乐瓶,用烟头烫出透气孔,加上一段秋衣袖口,缝制简易应急的隐形约束手套。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听取他们对我的发明的意见和第一印象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转眼盛大的全国科技周展结束了,曾与我短暂相处的家属,让我感受到焦急之下他们对家人的切肤疼爱,和面对慢性疾病时仍保持着对亲人生活质量的追求。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由于北京发明协会和众多媒体的热心宣传,展会结束后,仍有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家属、医护工作者打来电话。起初我只是回答他们对于我的发明的咨询,如果有人多念叨两句遇到的困难,我就把照顾奶奶时一些感性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可能是我的耐心给了他们值得信任的感觉,有些家属就接着请教起医学病理上的疑问来了,关系到医药治疗的事可马虎不得,我连忙解释应该去看医生。这类的电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为了解开那些被难住的问题,我开始翻看更为专业的防治和照护老年痴呆症病人的书籍,从中理解了奶奶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恶化中许多当时无法理解的行为,听到相关的疑虑也有了新的视角。听到由于亲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变得难于沟通时的焦急,我劝导他们这是疾病在作怪,不是老人故意制造混乱;有位来电话阿姨的母亲为治褥疮用着昂贵的偏方,我介绍给她一种病房护工都知道的小药膏,便宜但收敛作用明显……


  通过寻着隐形约束手套的发明找来的电话和留言,我认识了很多善良有爱的人,其中包括尽微薄之力帮助孤寡老人的志愿人士,和有志于改变目前中国社会欠缺的阿尔茨海默病专业照护现状的年轻朋友。


  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我忽然很想看看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衣服。翻找中无意发现两只叠在一起的漂亮荷包。我问妈妈这是做什么的?她惊呼“太巧了!”原来这根本不是荷包,而是我刚出生不久时,奶奶怕我抓伤自己而做的一双小手套!看到上面特有的精致针脚,像是看到奶奶坐在镜子前专心缝纫的样子。谁都不曾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竟也为她做了一副用来保护自己的手套……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