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隐翅虫是昆虫纲鞘翅目中最大的科,其中有捕食农林害虫的天敌昆虫,有分解有机物残体的环境昆虫,也有引起人类皮炎的卫生害虫,是一类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重要昆虫。目前全世界已记载60000余种,虽然国内已知6000余种,但绝大多数是由外国人研究的,国内在隐翅虫研究领域的基础非常薄弱,以致常见物种难以正确鉴定,严重影响我国对此类昆虫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 (1)澄清我国隐翅虫资源,明确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为我国隐翅虫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明确我国隐翅虫物种的鉴别特征,解决我国大量隐翅虫物种无法正确鉴定的问题,为我国隐翅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隐翅虫系统分类研究,2003年以来,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获得与隐翅虫分类研究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27项,科研经费370万元,在资金上为顺利开展我国隐翅虫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外考察,调查的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森林公园达102个,采集昆虫标本30万号,在标本材料上为我国隐翅虫分类研究提供了保障。 3. 共鉴定出我国隐翅虫物种2200种,其中发现并命名发表隐翅虫新种626种,新属21个,另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62种,发表新物种贡献率位居全国同类研究之首,显著提高了我国隐翅虫分类研究的水平。 4. 发表与隐翅虫分类相关的SCI论文177篇,出版隐翅虫外文专著2部。发表论著贡献率位居全国第一,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隐翅虫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5. 收集了从1758年以来250多年的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有关隐翅虫研究文献47730篇,其中包含与我国隐翅虫相关的全部论著,隐翅虫文献收藏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我国隐翅虫的正确鉴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6. 在查阅数万篇文献与检视数万号标本的基础上,修正了以往的学名错误,首次总结了我国隐翅虫名录,其中包含物种的研究历史、学名变动、同物异名、地理分布、模式产地、模式藏处等重要信息,共计22亚科、560属、6127种,是目前收录我国隐翅虫物种最全的研究成果,澄清了我国隐翅虫已知种的家底,为我国隐翅虫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7. 运用FileMaker Pro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率先将中国隐翅虫物种与世界隐翅虫文献资料、鉴别特征图、地理分布等重要信息关联起来,实现了物种的快速查询、物种辅助鉴定以及分类信息的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隐翅虫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科研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查阅文献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物种查询和鉴定的效率。同时为其他昆虫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可复制的新模板。 上述成果对我国生物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物种信息化管理等多个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本课题组与本次申报内容无关或不重复的奖励还有:李利珍主持完成的“尖腹隐翅虫分类研究”获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赵梅君主持完成的“多彩的昆虫世界”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利珍2012年获首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本课题组2014年获“上海市教育先锋号”。 本课题组负责人李利珍目前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甲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上海市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首届“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
隐翅虫是昆虫纲鞘翅目中最大的科,其中有捕食农林害虫的天敌昆虫,有分解有机物残体的环境昆虫,也有引起人类皮炎的卫生害虫,是一类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重要昆虫。目前全世界已记载60000余种,虽然国内已知6000余种,但绝大多数是由外国人研究的,国内在隐翅虫研究领域的基础非常薄弱,以致常见物种难以正确鉴定,严重影响我国对此类昆虫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课题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 (1)澄清我国隐翅虫资源,明确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为我国隐翅虫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明确我国隐翅虫物种的鉴别特征,解决我国大量隐翅虫物种无法正确鉴定的问题,为我国隐翅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隐翅虫系统分类研究,2003年以来,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获得与隐翅虫分类研究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27项,科研经费370万元,在资金上为顺利开展我国隐翅虫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外考察,调查的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森林公园达102个,采集昆虫标本30万号,在标本材料上为我国隐翅虫分类研究提供了保障。 3. 共鉴定出我国隐翅虫物种2200种,其中发现并命名发表隐翅虫新种626种,新属21个,另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62种,发表新物种贡献率位居全国同类研究之首,显著提高了我国隐翅虫分类研究的水平。 4. 发表与隐翅虫分类相关的SCI论文177篇,出版隐翅虫外文专著2部。发表论著贡献率位居全国第一,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隐翅虫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5. 收集了从1758年以来250多年的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有关隐翅虫研究文献47730篇,其中包含与我国隐翅虫相关的全部论著,隐翅虫文献收藏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我国隐翅虫的正确鉴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6. 在查阅数万篇文献与检视数万号标本的基础上,修正了以往的学名错误,首次总结了我国隐翅虫名录,其中包含物种的研究历史、学名变动、同物异名、地理分布、模式产地、模式藏处等重要信息,共计22亚科、560属、6127种,是目前收录我国隐翅虫物种最全的研究成果,澄清了我国隐翅虫已知种的家底,为我国隐翅虫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7. 运用FileMaker Pro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中国隐翅虫数据库,率先将中国隐翅虫物种与世界隐翅虫文献资料、鉴别特征图、地理分布等重要信息关联起来,实现了物种的快速查询、物种辅助鉴定以及分类信息的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隐翅虫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科研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查阅文献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物种查询和鉴定的效率。同时为其他昆虫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可复制的新模板。 上述成果对我国生物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物种信息化管理等多个领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本课题组与本次申报内容无关或不重复的奖励还有:李利珍主持完成的“尖腹隐翅虫分类研究”获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赵梅君主持完成的“多彩的昆虫世界”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利珍2012年获首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本课题组2014年获“上海市教育先锋号”。 本课题组负责人李利珍目前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甲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上海市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首届“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