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2009年度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资助,题目“可视吸痰仪”,编号:CSTC2009AB5218。 立项背景: 本项目发现在某些临床状态下,病人不能自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手术麻醉病人,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老年咳痰困难病人等,须人工辅助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以防发生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吸痰是临床上甚为重要的一种常用治疗技术,但现有的吸痰技术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常规吸痰采用单通道吸痰管,主要凭操作者的主观感觉和经验,盲目插管进行吸痰,这可能会导致气管粘膜损伤、吸痰不彻底和吸痰时间延长。本项目组结合前期医疗仪器的研制经验,拟进行微型光纤成像系统的研制,将现用的光纤进行改制,使其成像光纤直径在1-2mm内,能满足放入可视吸痰管内,观察腔内可放入微型成像光纤,提供吸痰过程中气道的图像显示,提高吸痰效率及减少气道损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主要研制符合临床标准的可视吸痰管和在吸痰过程能提供气道实时图像并与可视吸痰管匹配的可视系统,通过临床试验及并进行小规模临床推广,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为新产品的大规模开发作好技术储备。同时本项目不改变现有的吸痰技术操作要求,增加吸痰的准确性和减少现有吸痰对气道粘膜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三、主要论点和论据 吸痰技术是临床上甚为重要的一种常用治疗技术,但现有的吸痰技术存在许多缺陷:常规吸痰采用单通道吸痰管,主要凭操作者的主观感觉和经验,盲目插管进行吸痰,这可能会导致气管粘膜损伤、吸痰不彻底和吸痰时间延长。且其吸痰过程中的负压,还可导致肺泡塌陷,患者也可能因吸痰诱发刺激性咳嗽或吸痰过程中供氧不足出现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甚至生命危险。 四、成果的创见与创新 本项目将临床常用的盲目、凭经验吸痰改为可视吸痰,不增加吸痰成本和吸痰操作的技术要求。不改变现有的吸痰技术操作要求,增加吸痰的准确性和减少现有吸痰对气道粘膜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五、社会经济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可视吸痰仪”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医疗器械,获得生产批文后将首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应用,按每例病人每次吸痰收费10元计,每天吸痰500~1000人次,每年可为医院实现150~300万元的经济效益。进行仪器生产及销售后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获奖情况 本项目已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NO:ZL200720188729.1及NO:ZL20102054792.5)及发明专利1项(201310252316.5)。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2009年度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资助,题目“可视吸痰仪”,编号:CSTC2009AB5218。 立项背景: 本项目发现在某些临床状态下,病人不能自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如:手术麻醉病人,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老年咳痰困难病人等,须人工辅助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以防发生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吸痰是临床上甚为重要的一种常用治疗技术,但现有的吸痰技术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常规吸痰采用单通道吸痰管,主要凭操作者的主观感觉和经验,盲目插管进行吸痰,这可能会导致气管粘膜损伤、吸痰不彻底和吸痰时间延长。本项目组结合前期医疗仪器的研制经验,拟进行微型光纤成像系统的研制,将现用的光纤进行改制,使其成像光纤直径在1-2mm内,能满足放入可视吸痰管内,观察腔内可放入微型成像光纤,提供吸痰过程中气道的图像显示,提高吸痰效率及减少气道损伤。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主要研制符合临床标准的可视吸痰管和在吸痰过程能提供气道实时图像并与可视吸痰管匹配的可视系统,通过临床试验及并进行小规模临床推广,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为新产品的大规模开发作好技术储备。同时本项目不改变现有的吸痰技术操作要求,增加吸痰的准确性和减少现有吸痰对气道粘膜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三、主要论点和论据 吸痰技术是临床上甚为重要的一种常用治疗技术,但现有的吸痰技术存在许多缺陷:常规吸痰采用单通道吸痰管,主要凭操作者的主观感觉和经验,盲目插管进行吸痰,这可能会导致气管粘膜损伤、吸痰不彻底和吸痰时间延长。且其吸痰过程中的负压,还可导致肺泡塌陷,患者也可能因吸痰诱发刺激性咳嗽或吸痰过程中供氧不足出现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甚至生命危险。 四、成果的创见与创新 本项目将临床常用的盲目、凭经验吸痰改为可视吸痰,不增加吸痰成本和吸痰操作的技术要求。不改变现有的吸痰技术操作要求,增加吸痰的准确性和减少现有吸痰对气道粘膜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五、社会经济效益与存在的问题 “可视吸痰仪”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医疗器械,获得生产批文后将首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应用,按每例病人每次吸痰收费10元计,每天吸痰500~1000人次,每年可为医院实现150~300万元的经济效益。进行仪器生产及销售后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获奖情况 本项目已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NO:ZL200720188729.1及NO:ZL20102054792.5)及发明专利1项(201310252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