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在已有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突发性环和累积性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环境风险问题日益突显,对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人群健康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事件驱动型的环境风险管理模式阶段,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我国环境风险防控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项目针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系统性和全过程管控策略缺乏,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重要问题和需求,研究构建环境风险全过程优化管控技术,为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项目任务来源主要包括国家863计划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集成研究》(2009AA06A4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区域环境风险发生机理及调控研究》(40771080)。 基于“需求导向-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创新链研究思路,本项目针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全过程管控策略与技术缺乏,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支撑能力不足等重要需求,重点构建基于环境风险链的全过程优化管控技术体系,为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支撑。 项目首先通过对环境风险事件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解析,揭示了环境风险场演化机制。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了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和优先管理的技术体系,并针对核心技术的不足,自主研发了环境风险事前防范、事中应急响应、事后跟踪评估等全过程的优化管控关键技术。 项目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揭示了环境风险场机制并构建了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和优先管理的策略与技术体系; 2)提出了基于公众最大可接受风险阈值的环境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技术; 3)开发了多尺度环境风险排序和分区技术、以及环境风险源监控网络优化布点技术; 4)开发了环境风险事件应急智能化决策支持技术; 5)研发了多功能耦合的环境风险事件应急响应平台构建技术; 6)构建了时间约束下的环境污染事故跟踪评估技术体系。 项目获软件著作权2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共计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论文30篇,总被引用次数350次,出版著作2部。 项目开发的相关技术在国家、省、市、园区、企业等多层面的环境风险管控实践及能力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主要包括: 1)在国家层面上,设计和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推动我国环境风险应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思路和技术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为环境保护部重点风险源管理编制技术指南; 2)在区域层面上,构建了江苏省等3个省份、南京市等5个城市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支撑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 3)在园区及企业层面上,设计了南京化工园区等8个园区、云南锡业公司等2个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技术体系; 4)在重大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中,全面完成2010年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生态环境影响快速评估,为国务院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开展了2012年广西龙江镉污染事故的快速评估和事后环境损害量化评估,支撑重大事故的多阶段应急处置; 5)在重大事件保障中,支撑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包括青奥会环境风险源监控体系优化、应急体系构建、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等。 本项目研发的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构建并创新了我国的环境风险管控技术体系,技术成熟并得到不同用户的业务化应用,适用于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工业园区、高风险企业、敏感风险区等不同用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四十四章第三节提出了“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在已有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突发性环和累积性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环境风险问题日益突显,对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人群健康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中国现阶段仍处于事件驱动型的环境风险管理模式阶段,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我国环境风险防控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项目针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系统性和全过程管控策略缺乏,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重要问题和需求,研究构建环境风险全过程优化管控技术,为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项目任务来源主要包括国家863计划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集成研究》(2009AA06A4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区域环境风险发生机理及调控研究》(40771080)。 基于“需求导向-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创新链研究思路,本项目针对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全过程管控策略与技术缺乏,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支撑能力不足等重要需求,重点构建基于环境风险链的全过程优化管控技术体系,为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支撑。 项目首先通过对环境风险事件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解析,揭示了环境风险场演化机制。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了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和优先管理的技术体系,并针对核心技术的不足,自主研发了环境风险事前防范、事中应急响应、事后跟踪评估等全过程的优化管控关键技术。 项目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揭示了环境风险场机制并构建了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和优先管理的策略与技术体系; 2)提出了基于公众最大可接受风险阈值的环境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技术; 3)开发了多尺度环境风险排序和分区技术、以及环境风险源监控网络优化布点技术; 4)开发了环境风险事件应急智能化决策支持技术; 5)研发了多功能耦合的环境风险事件应急响应平台构建技术; 6)构建了时间约束下的环境污染事故跟踪评估技术体系。 项目获软件著作权2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共计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论文30篇,总被引用次数350次,出版著作2部。 项目开发的相关技术在国家、省、市、园区、企业等多层面的环境风险管控实践及能力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主要包括: 1)在国家层面上,设计和实施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推动我国环境风险应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向国务院提交“关于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思路和技术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为环境保护部重点风险源管理编制技术指南; 2)在区域层面上,构建了江苏省等3个省份、南京市等5个城市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支撑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 3)在园区及企业层面上,设计了南京化工园区等8个园区、云南锡业公司等2个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技术体系; 4)在重大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中,全面完成2010年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生态环境影响快速评估,为国务院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开展了2012年广西龙江镉污染事故的快速评估和事后环境损害量化评估,支撑重大事故的多阶段应急处置; 5)在重大事件保障中,支撑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包括青奥会环境风险源监控体系优化、应急体系构建、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等。 本项目研发的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构建并创新了我国的环境风险管控技术体系,技术成熟并得到不同用户的业务化应用,适用于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工业园区、高风险企业、敏感风险区等不同用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四十四章第三节提出了“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