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研究针对陕西省生态环境恶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现状,以陕西省的一些退耕还林工作突出的县市作为典型案例,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并分析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政策,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如下: (1) 陕西省退耕还林效益的纵向比较。 陕西省退耕还林效益指数曲线总体上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效益正逐步显现。尤其从2007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效益快速增长,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退耕还林的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因为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直至2007年其效益才逐渐凸显。由此可知,退耕还林综合效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呈现的,一般5至8年后综合效益会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与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及理论推断基本上是一致的。在2007年以前,除个别市外陕西省大部分的市退耕还林效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基本都为负值,说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初期,耕地面积在短时间内突然减少,农户来自于耕地种田的这一部分收入直接消失,而且由于退耕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跨产业或跨地域的转移,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所减少。其次,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体现也需要一段时间,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在工程实施初期,不论是人力、资金还是技术均是投入高于产出,因此不能产生正面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会逐步显现。 (2)陕西省退耕还林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各市的综合效益指数曲线的走向是比较接近的,而且增长趋势也基本一致,这说明陕西省退耕还林的效益基本是同步和接近的,随着工程的实施推进,综合效益正稳定增长。截止2015年,商洛市综合效益居于首位,综合效益指数达0.3929,可以看出其退耕还林效益较显著;其次是汉中市,效益指数为0.3065,说明其退耕还林效益也比较突出;延安市的效益指数为0.0852,在十市中排名末位,但其退耕还林效益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从效益指数曲线来看,陕南三市退耕还林效益一直处于稳定增长趋势。工程实施初期效益变化不明显主要与研究区的退耕面积及规模相对较小有关。但在2008年及2012年分别出现两次增幅,综合效益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原因分别为: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8年,生态效益已大幅呈现,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尤其是林业、果业以及外出劳务收入三个方面;二是由于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但2012年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粮食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开始大幅增加,农业产值随之增加,故效益曲线出现第二个大幅度上升阶段。 关中5市的效益指数曲线相对波折。2007年以前总体缓慢增长降趋势,其中2004年综合效益指数的突然下降与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密切相关,据问卷调查显示,铜川市2004加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占数量较少,因此导致暂时的综合效益下降,2005年恢复上升趋势。在五市中铜川市退耕还林综合效益增长缓慢,主要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退耕还林第一阶段主体工程截止于2014年,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以后铜川市参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基本较少,故退耕还林进程迅速减缓。 陕北二市的效益指数曲线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综合效益缓慢上升。原因是退耕初期新栽种的林地水土保持率低,加之陕北绝大地区地势起伏大,所以不但没有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反而加快当地的水土流失。其次,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而林地的经济效益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呈现出负面效益。第二阶段为2007—2012年,这5年来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稳定上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几年后,山林经济开始显现,农业结构也得到极大调整,退耕还林释放的大量劳动力得到转移,劳务收入大幅提高,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其综合效益的提高。第三阶段为2013-2015年,这个阶段退耕还林总体效益出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第一期退耕还林工程结束,退耕还林的面积有所减少,以及研究区的空气质量指数在下降,所以生态效益较低,因此影响到综合效益指数。 (3)陕西省退耕还林趋势预测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陕南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自2000年开始呈现并且稳步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第一阶段期限为2001—2010年,陕西省政府规划中也要求退耕还林工程在2010年结束,而且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阶段为1999—2014年。结果可以看出,在2014年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截止以后,虽然陕西省退耕还林的规模有所减小,但由于退耕还林效益的累积性、综合性及滞后性,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正逐步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第一阶段虽已结束,但其综合效益却将持续发挥下去。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第二阶段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范围及规模都将会再次大幅度的增加,由此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也将不断上升。因此在未来或很长一段时间内,陕西省的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本项研究针对陕西省生态环境恶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现状,以陕西省的一些退耕还林工作突出的县市作为典型案例,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并分析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提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政策,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如下: (1) 陕西省退耕还林效益的纵向比较。 陕西省退耕还林效益指数曲线总体上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效益正逐步显现。尤其从2007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效益快速增长,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退耕还林的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因为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直至2007年其效益才逐渐凸显。由此可知,退耕还林综合效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呈现的,一般5至8年后综合效益会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与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及理论推断基本上是一致的。在2007年以前,除个别市外陕西省大部分的市退耕还林效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基本都为负值,说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初期,耕地面积在短时间内突然减少,农户来自于耕地种田的这一部分收入直接消失,而且由于退耕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跨产业或跨地域的转移,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所减少。其次,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体现也需要一段时间,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在工程实施初期,不论是人力、资金还是技术均是投入高于产出,因此不能产生正面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会逐步显现。 (2)陕西省退耕还林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各市的综合效益指数曲线的走向是比较接近的,而且增长趋势也基本一致,这说明陕西省退耕还林的效益基本是同步和接近的,随着工程的实施推进,综合效益正稳定增长。截止2015年,商洛市综合效益居于首位,综合效益指数达0.3929,可以看出其退耕还林效益较显著;其次是汉中市,效益指数为0.3065,说明其退耕还林效益也比较突出;延安市的效益指数为0.0852,在十市中排名末位,但其退耕还林效益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从效益指数曲线来看,陕南三市退耕还林效益一直处于稳定增长趋势。工程实施初期效益变化不明显主要与研究区的退耕面积及规模相对较小有关。但在2008年及2012年分别出现两次增幅,综合效益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原因分别为: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已实施8年,生态效益已大幅呈现,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尤其是林业、果业以及外出劳务收入三个方面;二是由于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但2012年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粮食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开始大幅增加,农业产值随之增加,故效益曲线出现第二个大幅度上升阶段。 关中5市的效益指数曲线相对波折。2007年以前总体缓慢增长降趋势,其中2004年综合效益指数的突然下降与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密切相关,据问卷调查显示,铜川市2004加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占数量较少,因此导致暂时的综合效益下降,2005年恢复上升趋势。在五市中铜川市退耕还林综合效益增长缓慢,主要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退耕还林第一阶段主体工程截止于2014年,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以后铜川市参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基本较少,故退耕还林进程迅速减缓。 陕北二市的效益指数曲线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7年,综合效益缓慢上升。原因是退耕初期新栽种的林地水土保持率低,加之陕北绝大地区地势起伏大,所以不但没有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反而加快当地的水土流失。其次,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而林地的经济效益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呈现出负面效益。第二阶段为2007—2012年,这5年来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稳定上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几年后,山林经济开始显现,农业结构也得到极大调整,退耕还林释放的大量劳动力得到转移,劳务收入大幅提高,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其综合效益的提高。第三阶段为2013-2015年,这个阶段退耕还林总体效益出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第一期退耕还林工程结束,退耕还林的面积有所减少,以及研究区的空气质量指数在下降,所以生态效益较低,因此影响到综合效益指数。 (3)陕西省退耕还林趋势预测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陕南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自2000年开始呈现并且稳步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第一阶段期限为2001—2010年,陕西省政府规划中也要求退耕还林工程在2010年结束,而且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阶段为1999—2014年。结果可以看出,在2014年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截止以后,虽然陕西省退耕还林的规模有所减小,但由于退耕还林效益的累积性、综合性及滞后性,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正逐步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第一阶段虽已结束,但其综合效益却将持续发挥下去。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第二阶段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范围及规模都将会再次大幅度的增加,由此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也将不断上升。因此在未来或很长一段时间内,陕西省的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