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油茶籽油中含油脂85%左右,游离脂肪酸和不皂化物为14%,其被誉为“中国橄榄油”,开发出适合人体的注射用油茶籽油及功能性油茶籽蛋白是非常有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科研团队与江西绿满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属横向项目。对油茶籽仁进行研究,确定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的关键工艺环节,在试验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使得油茶籽油得率为75.61%,油茶籽蛋白得率为82.28%;研究了碱炼脱酸工艺,在最优条件下做验证试验测得油茶籽油的酸值为0.0605m g KOH/g,其已经达到注射用油关于酸值在0.1 mg KOH/g以下的要求;研究了活性炭-凹凸棒土串联起来对油茶籽油进行脱色研究,可减少活性炭用量,脱色率为92.461%,采用WSL比色仪测定脱色油茶籽油,色泽为R0Y0(25.4mm比色槽),已达化妆品和医药用茶油色泽要求对水酶法同时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研究进行工艺优化,对油茶籽油进行精炼处理,优化其脱酸、脱色工艺,采用碱炼脱酸极大的降低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然后采用吸附脱色使其色泽达到注射用油的标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油茶籽行业进一步发展,对油茶籽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应用后,与常规的油茶籽油相比,通过水相酶法得到的油茶籽油其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的活性成分保留的充分,油茶籽油经过精制后得到的注射用油适合于中老年及不能经口服用的危重病人,油茶籽油得到最大化利用,相应的经济效益可提高1500~2000元/吨。因此,该项目经济效益好,环保低碳,很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行。 与传统的的压榨法、浸出法制油工艺不同,水相酶法以水作为介质,实现油水分离,整个提油过程相当于油经过了“水洗”的过程,去掉了杂质和异味。油茶籽仁含油量高,属软质油料,适合于水相酶法取油。水相酶法制取茶油符合“安全、营养、绿色”的要求,对环境污染少,成本低,其次水相酶法制油的处理条件温和,能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油脂和可利用性强的蛋白。但目前,水相酶法制油工业化生产程度不高,关于水相酶法提油的技术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 随着对油茶籽油价值的认识,开发油茶籽新的用途,生产高附加值的注射用油茶籽油产品,应用于医药领域中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对于油茶籽的整个产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油茶籽油应用于注射用油,充分利用资源,既可以开发油茶籽新产品,使油茶籽具有新的发展点,提高其附加值,又可以促进整个油茶籽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射用油茶籽油的过敏反应检测、细菌内毒素检测等有关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含有的活性成分也需要研究进行验证。本论文能够为注射用芝麻油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其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进一步推广油茶籽油的加工利用,加快油茶籽油产业化,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粮油加工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何东平教授科研团队在2013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油茶籽油中含油脂85%左右,游离脂肪酸和不皂化物为14%,其被誉为“中国橄榄油”,开发出适合人体的注射用油茶籽油及功能性油茶籽蛋白是非常有意义。 本课题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科研团队与江西绿满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属横向项目。对油茶籽仁进行研究,确定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的关键工艺环节,在试验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使得油茶籽油得率为75.61%,油茶籽蛋白得率为82.28%;研究了碱炼脱酸工艺,在最优条件下做验证试验测得油茶籽油的酸值为0.0605m g KOH/g,其已经达到注射用油关于酸值在0.1 mg KOH/g以下的要求;研究了活性炭-凹凸棒土串联起来对油茶籽油进行脱色研究,可减少活性炭用量,脱色率为92.461%,采用WSL比色仪测定脱色油茶籽油,色泽为R0Y0(25.4mm比色槽),已达化妆品和医药用茶油色泽要求对水酶法同时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研究进行工艺优化,对油茶籽油进行精炼处理,优化其脱酸、脱色工艺,采用碱炼脱酸极大的降低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然后采用吸附脱色使其色泽达到注射用油的标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油茶籽行业进一步发展,对油茶籽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应用后,与常规的油茶籽油相比,通过水相酶法得到的油茶籽油其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的活性成分保留的充分,油茶籽油经过精制后得到的注射用油适合于中老年及不能经口服用的危重病人,油茶籽油得到最大化利用,相应的经济效益可提高1500~2000元/吨。因此,该项目经济效益好,环保低碳,很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行。 与传统的的压榨法、浸出法制油工艺不同,水相酶法以水作为介质,实现油水分离,整个提油过程相当于油经过了“水洗”的过程,去掉了杂质和异味。油茶籽仁含油量高,属软质油料,适合于水相酶法取油。水相酶法制取茶油符合“安全、营养、绿色”的要求,对环境污染少,成本低,其次水相酶法制油的处理条件温和,能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油脂和可利用性强的蛋白。但目前,水相酶法制油工业化生产程度不高,关于水相酶法提油的技术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 随着对油茶籽油价值的认识,开发油茶籽新的用途,生产高附加值的注射用油茶籽油产品,应用于医药领域中将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对于油茶籽的整个产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油茶籽油应用于注射用油,充分利用资源,既可以开发油茶籽新产品,使油茶籽具有新的发展点,提高其附加值,又可以促进整个油茶籽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增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射用油茶籽油的过敏反应检测、细菌内毒素检测等有关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含有的活性成分也需要研究进行验证。本论文能够为注射用芝麻油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其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进一步推广油茶籽油的加工利用,加快油茶籽油产业化,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粮油加工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何东平教授科研团队在2013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