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一、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父本名称、系谱、选育过程:GR442,用先恢207和绵恢725杂交,从其杂交后代F1代中选择真杂种再与优质、抗稻瘟病材料成恢448杂交,经系谱法多年多代选择而来。其具体选育过程如下: 2010年春季在海南用先恢207与绵恢725杂交;2010年在本地种植F1代20苗,选取真杂种再与成恢448杂交。 2010年冬-2011年春在海南种植F1代20苗,去杂混收3000粒;2011年在本地种植F2代群体2000株,选择优良单株20株。 2011年冬-2012年春在海南种植F3代20个株系,从5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12个;2012年在本地种植F4代株系12个,淘汰不良株系,选择优良单株6个。 2012年冬-2013年春在海南种植F5代株系6个,从4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5个;2013年在本地种植F6代株系5个,淘汰不良株系,选择优良单株4个。 2013年冬-2014年春在海南种植F7代株系4个,大多数农艺性状基本稳定,单个株系混收;2014年在本地种植F8代株系4个,与三系不育系进行初次配组,单个株系混收。 2014年冬-2015年春在海南种植F9代株系4个,继续与三系不育系进行配组。2015年在本地进行组合株系比产鉴定,14H126表现出配合力强,恢复能力好,其所配组合表现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定名为恢复系GR442。 母本名称、系谱、选育过程:玺A,用早熟、抗稻瘟病材料温229和巨风B杂交,从其F2代中选择优异单株再与巨风B回交一次,经多年多代选出具备目标性状的稳定保持系,之后与巨风A回交转育而成。 杂交种配组情况:益33优442系由玺A与GR442测配而成的一个三系晚籼杂交稻。2015年海南配组,同年黄冈本地进行株系比产和品比试验,表现突出,2016年和2017年进行品比试验和小组合制种,2018年-2020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区试试验,2020年同步完成生产试验。 二、品种典型性状: 父本典型性状:株高105 cm,株型适中,茎杆粗壮,每穗粒数150粒左右,稃尖无色,茎鞘绿色,谷粒长型,无芒,后期转色较好,抗倒性好,较易脱粒。 母本典型性状:株高73.7 cm,株型适中,茎杆粗壮,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长挺、内卷,茎鞘绿色,稃尖、柱头无色。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穗长24.9 cm,每穗总粒数231粒,谷粒长型,无芒,千粒重22.3g。 杂交种典型性状:株高105.9 cm,株型适中,分蘖力略差,剑叶适中、挺直,穗型较长、粒多,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 该品种与相关亲本的典型差异:茎鞘绿色,稃尖无色 三、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长江中下游区域6月5~15日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0~2.5公斤,播种前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浸种。 2、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9。亩苗数达到20万左右及时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 3、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4、及时收获。95%左右谷粒黄熟时,及时收获。 四、品种的主要优点、缺点以及推广中需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主要优点 ①米质优。稻米品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 ②熟期早。两年区试中平均全生育期114.5天,比对照金优207短3.9天。 2、主要缺点 后期转色一般。 3、应注意的事项 制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育系玺A有无限分蘖的习性,幼穗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生长中心转移现象,具体表现为主茎和一次分蘖穗进入6期后小分蘖仍然在不断出现,应将喷施“920”的时间推迟到抽穗15%时;②不育系玺A对“920”敏感性较低,应增加“920”喷施次数和用量,按3 g/亩、6 g/亩、9 g/亩、12 g/亩的用量连喷4天。 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②益33优442生育期短,秧龄过长会出现早穗现象,不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 五、适宜种植区域(仅限于湖北省) 适于湖北省除鄂西南以外地区作晚稻种植。
一、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父本名称、系谱、选育过程:GR442,用先恢207和绵恢725杂交,从其杂交后代F1代中选择真杂种再与优质、抗稻瘟病材料成恢448杂交,经系谱法多年多代选择而来。其具体选育过程如下: 2010年春季在海南用先恢207与绵恢725杂交;2010年在本地种植F1代20苗,选取真杂种再与成恢448杂交。 2010年冬-2011年春在海南种植F1代20苗,去杂混收3000粒;2011年在本地种植F2代群体2000株,选择优良单株20株。 2011年冬-2012年春在海南种植F3代20个株系,从5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12个;2012年在本地种植F4代株系12个,淘汰不良株系,选择优良单株6个。 2012年冬-2013年春在海南种植F5代株系6个,从4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株系中选择优良单株5个;2013年在本地种植F6代株系5个,淘汰不良株系,选择优良单株4个。 2013年冬-2014年春在海南种植F7代株系4个,大多数农艺性状基本稳定,单个株系混收;2014年在本地种植F8代株系4个,与三系不育系进行初次配组,单个株系混收。 2014年冬-2015年春在海南种植F9代株系4个,继续与三系不育系进行配组。2015年在本地进行组合株系比产鉴定,14H126表现出配合力强,恢复能力好,其所配组合表现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定名为恢复系GR442。 母本名称、系谱、选育过程:玺A,用早熟、抗稻瘟病材料温229和巨风B杂交,从其F2代中选择优异单株再与巨风B回交一次,经多年多代选出具备目标性状的稳定保持系,之后与巨风A回交转育而成。 杂交种配组情况:益33优442系由玺A与GR442测配而成的一个三系晚籼杂交稻。2015年海南配组,同年黄冈本地进行株系比产和品比试验,表现突出,2016年和2017年进行品比试验和小组合制种,2018年-2020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区试试验,2020年同步完成生产试验。 二、品种典型性状: 父本典型性状:株高105 cm,株型适中,茎杆粗壮,每穗粒数150粒左右,稃尖无色,茎鞘绿色,谷粒长型,无芒,后期转色较好,抗倒性好,较易脱粒。 母本典型性状:株高73.7 cm,株型适中,茎杆粗壮,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长挺、内卷,茎鞘绿色,稃尖、柱头无色。穗层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穗长24.9 cm,每穗总粒数231粒,谷粒长型,无芒,千粒重22.3g。 杂交种典型性状:株高105.9 cm,株型适中,分蘖力略差,剑叶适中、挺直,穗型较长、粒多,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无色。 该品种与相关亲本的典型差异:茎鞘绿色,稃尖无色 三、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长江中下游区域6月5~15日播种,大田亩用种量2.0~2.5公斤,播种前用强氯精或咪鲜胺浸种。 2、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9。亩苗数达到20万左右及时晒田,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 3、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注意防治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 4、及时收获。95%左右谷粒黄熟时,及时收获。 四、品种的主要优点、缺点以及推广中需采取的防控措施 1、主要优点 ①米质优。稻米品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 ②熟期早。两年区试中平均全生育期114.5天,比对照金优207短3.9天。 2、主要缺点 后期转色一般。 3、应注意的事项 制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育系玺A有无限分蘖的习性,幼穗分化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生长中心转移现象,具体表现为主茎和一次分蘖穗进入6期后小分蘖仍然在不断出现,应将喷施“920”的时间推迟到抽穗15%时;②不育系玺A对“920”敏感性较低,应增加“920”喷施次数和用量,按3 g/亩、6 g/亩、9 g/亩、12 g/亩的用量连喷4天。 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②益33优442生育期短,秧龄过长会出现早穗现象,不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 五、适宜种植区域(仅限于湖北省) 适于湖北省除鄂西南以外地区作晚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