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94850]辽河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是2008年全省水利科技指导性计划第19号项目。 《辽河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原有树木保护、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需水、排污口整治等内容。 结合辽河现有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泥沙、防洪、河道演变等条件,本课题比选了挡水建筑物类型,提出了回水型、滩涂型、支流口、水库型多类型人工湿地建设示例。 本课题提出原有树木保活技术,对石佛寺水库库区古树树干削皮处理后堆土至设计高程,再以树木为中心堆成土台,在土台区乔灌草绿化,形成石佛寺湿地独特的自然风光。 本课题提出在确保辽河干流各水功能区全部达标情况下,通过模型计算纳污能力及限制入河排污总量,提出辽河干流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 本课题在辽河干流提出禁止排污口区域、限制排污口区域。对位于禁止排污口区排污口,提出关闭治理方案;严格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提出限排达标措施。 本课题计算了辽河干流典型断面及敏感生态需水目标生态需水量,并提出由清河水库供水的技术路线。 本研究对辽河干流主行洪区滩地提出退耕还河封育措施,即沿着保护区边界设置界桩,在重点生态封育区安装围栏,干流两岸形成大面积自然封育区,有效保护了辽河水质及河滨带的生物多样性。 该课题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湿地科学、河流水文学、环境科学等理论,形成湿地修复、原生树木保护、入河污染物控制、生态需水保障、排污口整治等多项成果。在辽河干流近几年实施证明,辽河干流水环境得以彻底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辽河干流河道生态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本次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在辽河干流水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中,还在我省石佛寺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保护、大凌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均采用了本课题成果,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研究成果曾获2013年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的“中水万源杯”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0年辽宁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本项目是2008年全省水利科技指导性计划第19号项目。 《辽河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原有树木保护、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需水、排污口整治等内容。 结合辽河现有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泥沙、防洪、河道演变等条件,本课题比选了挡水建筑物类型,提出了回水型、滩涂型、支流口、水库型多类型人工湿地建设示例。 本课题提出原有树木保活技术,对石佛寺水库库区古树树干削皮处理后堆土至设计高程,再以树木为中心堆成土台,在土台区乔灌草绿化,形成石佛寺湿地独特的自然风光。 本课题提出在确保辽河干流各水功能区全部达标情况下,通过模型计算纳污能力及限制入河排污总量,提出辽河干流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 本课题在辽河干流提出禁止排污口区域、限制排污口区域。对位于禁止排污口区排污口,提出关闭治理方案;严格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提出限排达标措施。 本课题计算了辽河干流典型断面及敏感生态需水目标生态需水量,并提出由清河水库供水的技术路线。 本研究对辽河干流主行洪区滩地提出退耕还河封育措施,即沿着保护区边界设置界桩,在重点生态封育区安装围栏,干流两岸形成大面积自然封育区,有效保护了辽河水质及河滨带的生物多样性。 该课题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湿地科学、河流水文学、环境科学等理论,形成湿地修复、原生树木保护、入河污染物控制、生态需水保障、排污口整治等多项成果。在辽河干流近几年实施证明,辽河干流水环境得以彻底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辽河干流河道生态环境得以健康发展。 本次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在辽河干流水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中,还在我省石佛寺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保护、大凌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均采用了本课题成果,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研究成果曾获2013年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颁发的“中水万源杯”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0年辽宁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