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93250]新农药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研究与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农药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该课题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12102110130)、濮阳市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110217)、濮阳市科技攻关项目(090523)。“药肥混剂”为2008年农业部新增的农药新品种,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2010年通过国家新农药登记(PD20100812),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 2009 1 0088470.7、ZL 2009 1 0088471.1)。 本项目通过综合利用中量元素钙和微量元素锰、铜等矿质营养元素的抗性诱导作用,诱导基础抗性,促进有毒代谢物及内源或外源活性物质的分解,重新构建比例协调的内源激素系统,缓解非正常生长,减缓变态反应,抵抗害源胁迫;与盐酸吗啉胍共同作用,抑制病毒增殖,不仅防治作物病毒病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效果,而且能够缓解除草剂药害、激素药害、低温冻害、盐碱害、涝害等作物外源伤害。在组配研究中,在现有的作物病毒病药剂防治研究和除草剂药害补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吗啉胍配比筛选试验、矿质元素组合优化筛选试验等系列研究,并进行了产品质量标准分析、生产工艺、毒理学、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在应用研究中,进行了施用方法、喷施浓度、喷施时期、喷施间隔期、安全临界喷施浓度等试验。 本项目注重利用抗性诱导,具有多项创新:①配方组成创新:为专利新农药,由矿质营养元素钙、锰、铜和盐酸吗啉胍混配而成,并首次通过药肥混剂新农药登记;②作用机制创新: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了矿质营养元素抗性诱导和盐酸吗啉胍抗病毒活性的协同作用,组配兼具防治作物病毒病和缓解作物外源伤害双重效果的药肥混剂;③防病增产效果显著:防治番茄、烟草等作物病毒病效果48.4~86.4%、增产效果4.9~30.9%,显症初期叶面喷施,3~5天后长出正常新叶;④使用技术简便:使用时对症用药即可,不用区分致害原因,简化了使用技术,解决了作物病毒病与作物外源伤害不易区分而误诊误治的技术难题;⑤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了一药多用,减少了喷施次数和人力投入,节省了用工成本。 项目产品“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生产工艺简单可行,毒性属低毒类,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环境。经在全国多地大面积示范应用,累计面积1223万亩,新增社会纯收益19.1亿元。
该课题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12102110130)、濮阳市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110217)、濮阳市科技攻关项目(090523)。“药肥混剂”为2008年农业部新增的农药新品种,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2010年通过国家新农药登记(PD20100812),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 2009 1 0088470.7、ZL 2009 1 0088471.1)。 本项目通过综合利用中量元素钙和微量元素锰、铜等矿质营养元素的抗性诱导作用,诱导基础抗性,促进有毒代谢物及内源或外源活性物质的分解,重新构建比例协调的内源激素系统,缓解非正常生长,减缓变态反应,抵抗害源胁迫;与盐酸吗啉胍共同作用,抑制病毒增殖,不仅防治作物病毒病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效果,而且能够缓解除草剂药害、激素药害、低温冻害、盐碱害、涝害等作物外源伤害。在组配研究中,在现有的作物病毒病药剂防治研究和除草剂药害补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吗啉胍配比筛选试验、矿质元素组合优化筛选试验等系列研究,并进行了产品质量标准分析、生产工艺、毒理学、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在应用研究中,进行了施用方法、喷施浓度、喷施时期、喷施间隔期、安全临界喷施浓度等试验。 本项目注重利用抗性诱导,具有多项创新:①配方组成创新:为专利新农药,由矿质营养元素钙、锰、铜和盐酸吗啉胍混配而成,并首次通过药肥混剂新农药登记;②作用机制创新: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了矿质营养元素抗性诱导和盐酸吗啉胍抗病毒活性的协同作用,组配兼具防治作物病毒病和缓解作物外源伤害双重效果的药肥混剂;③防病增产效果显著:防治番茄、烟草等作物病毒病效果48.4~86.4%、增产效果4.9~30.9%,显症初期叶面喷施,3~5天后长出正常新叶;④使用技术简便:使用时对症用药即可,不用区分致害原因,简化了使用技术,解决了作物病毒病与作物外源伤害不易区分而误诊误治的技术难题;⑤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了一药多用,减少了喷施次数和人力投入,节省了用工成本。 项目产品“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生产工艺简单可行,毒性属低毒类,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环境。经在全国多地大面积示范应用,累计面积1223万亩,新增社会纯收益19.1亿元。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