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89050]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环境监测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一、任务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吉环科字第2018-15号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一)应用领域 1. 应用于瘟疫类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本课题研究了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病、传染病之间的相关性,对常见的流行病、传染病的病因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为临床预防瘟疫类疾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监测流行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瘟疫类流行性疾病发生的预防体系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将人体与天地、自然环境紧密的结合。本课题运用多个学科交互的方法,对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以及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天人相应”中的一些理论进入了深入研究。其结果不仅对“天人相应”理论进行肯定和完善,其研究方法也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二)技术原理 1.“天人相应”理论方法的应用与相关性分析 “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独立理论体系,本研究将现代数据资料转入到其理论体系中,分析出天人相应理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和温疫类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2.环境变化与疾病发生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与规律总结 本课题收集了长春地区14年大气环境质量和疾病资料,数据较多、繁琐,各个研究对象组成因素较多,要探索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取以典型相关分析为主,其他统计学方法为辅助,全面地分析资料。 三、性能指标 (一)理论研究 通过应用文献研究法得出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毒”邪范畴 ,是天气失其清净,并夹有“毒”邪(大气污染物),其病性不一,多属温邪或“温毒”,多由口鼻而入。大气污染之毒邪侵犯人体,易致心肺疾病。温疫类疾病发病与大气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异常气候的出现与温疫类疾病的流行爆发也具有相关性。 (二)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本课题收集了 2005~2018年长春市大气环境质量资料日值数据,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等六个要素作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依据,研究得出SO2和NO2达到二级标准,而PM10超标0.02043mg/m3,说明PM10为长春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 (三)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温疫类流行性疾病相关性研究 本课题运用统计学分析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具有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中各要素与流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如下: 1.长春市大气污染物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2005-2018年长春市的猩红热发病率增加可能与NO2浓度升高有关,猩红热的发病受NO2的影响显著,大气中NO2短期暴露可能会增加猩红热的发病风险。后期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对降低猩红热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出发,针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患者,在防治猩红热疾病时,根据患者发病近期空气质量状况,可提醒其尽量避免在雾霾天气进行户外活动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清理身上所附带的污染物,在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等。 2.长春市空气质量主要受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尤其是 PM10的影响。PM10浓度升高会可能会增加居民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注意从各角度防控大气污染,控制PM10和NO2的排放,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应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对PM10、NO2疾病效应的敏感人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和防护工作,从而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课题首次应用“天人相应”理论研究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系统性研究的相关报道,多为气候因素与流行病关联性研究。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首次对长春地区14年流行性疾病发病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要素和五运六气气象变化要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上述11种传染病资料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要素及运气推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说明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大气环境质量和运气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结发病规律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2. 首次运用“天人相应”系统整体观,对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对流行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出预测,为流行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多学科协作,开拓科学研究与运用五运六气的新思路,总结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关系与规律,预测当今时代温疫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提出温疫类传染性疾病与气候环境相关的适合现代防病治病的中医环境医学理论。
一、任务来源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吉环科字第2018-15号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一)应用领域 1. 应用于瘟疫类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本课题研究了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病、传染病之间的相关性,对常见的流行病、传染病的病因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为临床预防瘟疫类疾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监测流行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瘟疫类流行性疾病发生的预防体系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 2. 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将人体与天地、自然环境紧密的结合。本课题运用多个学科交互的方法,对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以及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天人相应”中的一些理论进入了深入研究。其结果不仅对“天人相应”理论进行肯定和完善,其研究方法也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二)技术原理 1.“天人相应”理论方法的应用与相关性分析 “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独立理论体系,本研究将现代数据资料转入到其理论体系中,分析出天人相应理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和温疫类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2.环境变化与疾病发生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与规律总结 本课题收集了长春地区14年大气环境质量和疾病资料,数据较多、繁琐,各个研究对象组成因素较多,要探索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取以典型相关分析为主,其他统计学方法为辅助,全面地分析资料。 三、性能指标 (一)理论研究 通过应用文献研究法得出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毒”邪范畴 ,是天气失其清净,并夹有“毒”邪(大气污染物),其病性不一,多属温邪或“温毒”,多由口鼻而入。大气污染之毒邪侵犯人体,易致心肺疾病。温疫类疾病发病与大气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异常气候的出现与温疫类疾病的流行爆发也具有相关性。 (二)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本课题收集了 2005~2018年长春市大气环境质量资料日值数据,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等六个要素作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依据,研究得出SO2和NO2达到二级标准,而PM10超标0.02043mg/m3,说明PM10为长春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 (三)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温疫类流行性疾病相关性研究 本课题运用统计学分析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具有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中各要素与流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如下: 1.长春市大气污染物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2005-2018年长春市的猩红热发病率增加可能与NO2浓度升高有关,猩红热的发病受NO2的影响显著,大气中NO2短期暴露可能会增加猩红热的发病风险。后期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对降低猩红热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出发,针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患者,在防治猩红热疾病时,根据患者发病近期空气质量状况,可提醒其尽量避免在雾霾天气进行户外活动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清理身上所附带的污染物,在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等。 2.长春市空气质量主要受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尤其是 PM10的影响。PM10浓度升高会可能会增加居民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注意从各角度防控大气污染,控制PM10和NO2的排放,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应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对PM10、NO2疾病效应的敏感人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和防护工作,从而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课题首次应用“天人相应”理论研究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系统性研究的相关报道,多为气候因素与流行病关联性研究。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首次对长春地区14年流行性疾病发病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要素和五运六气气象变化要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上述11种传染病资料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要素及运气推演结果的对比分析,说明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大气环境质量和运气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结发病规律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2. 首次运用“天人相应”系统整体观,对长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流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对流行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出预测,为流行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多学科协作,开拓科学研究与运用五运六气的新思路,总结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关系与规律,预测当今时代温疫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提出温疫类传染性疾病与气候环境相关的适合现代防病治病的中医环境医学理论。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