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61402]长江中下游麦茬宜机收夏玉米综合评价标准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环境监测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1)任务来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其高效生产技术”(2016YFD0300308)。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小麦-夏玉米模式宜机收夏玉米农艺性状综合评价,从宜机收性、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通过5年来多点次的试验数据,利用R软件进行贡献率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一级指标下筛选出了关键的二级指标,再筛选出了关键的三级指标及评价标准;通过专家打分与贡献率分析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逐级计算得到综合定量评分。 (3)性能指标。各评价指标、权重、标准如下: 1.宜机收性(0.25)评价指标包括机收破碎率(0.42)【籽粒含水量19.0%~26.0%;籽粒厚4.0 mm~4.7 mm】、 机收损失率(0.40) 【重心高度70 cm~110 cm;穗长≥16 cm】、 机收含杂率(0.18)【穗轴含水率≤50%;茎秆含水率≤65%】。 2.丰产性(0.40)评价指标包括产量≥8.70 t/ha;密稳系数≥ 0.89。 3.适应性(0.35)评价指标包括茎腐病发生率≤8.0%;穗粒腐病发生率≤6.0%;耐高温热害(包括结实率与粒重下降率两个评价指标);全生育期120d~140 d。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与国内已有的玉米机收品种区域试验标准相比,提出了一些与机收质量有密切关系的新指标,评价更具系统性,且能进行定量比较。 (5)成果得创造性、先进性。首次提出了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小麦茬宜机收夏玉米的评价标准。专家评价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6)作用意义。该标准针对长江中下游小麦-夏玉米模式夏玉米高温热害、籽粒机收难度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机收配套技术研发依据不明确等问题提出的,科学可行,具有通用性、宜操作性与针对性,可为该模式夏玉米宜机收品种选育和筛选、生产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7)推广应用的范围、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长江中游低丘平原区具备机收条件的地区,对推动麦茬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夏玉米机收质量与生产效率、促进玉米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筛选的指标和标准还有待验证和进一步完善。
(1)任务来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其高效生产技术”(2016YFD0300308)。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小麦-夏玉米模式宜机收夏玉米农艺性状综合评价,从宜机收性、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通过5年来多点次的试验数据,利用R软件进行贡献率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一级指标下筛选出了关键的二级指标,再筛选出了关键的三级指标及评价标准;通过专家打分与贡献率分析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逐级计算得到综合定量评分。 (3)性能指标。各评价指标、权重、标准如下: 1.宜机收性(0.25)评价指标包括机收破碎率(0.42)【籽粒含水量19.0%~26.0%;籽粒厚4.0 mm~4.7 mm】、 机收损失率(0.40) 【重心高度70 cm~110 cm;穗长≥16 cm】、 机收含杂率(0.18)【穗轴含水率≤50%;茎秆含水率≤65%】。 2.丰产性(0.40)评价指标包括产量≥8.70 t/ha;密稳系数≥ 0.89。 3.适应性(0.35)评价指标包括茎腐病发生率≤8.0%;穗粒腐病发生率≤6.0%;耐高温热害(包括结实率与粒重下降率两个评价指标);全生育期120d~140 d。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与国内已有的玉米机收品种区域试验标准相比,提出了一些与机收质量有密切关系的新指标,评价更具系统性,且能进行定量比较。 (5)成果得创造性、先进性。首次提出了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小麦茬宜机收夏玉米的评价标准。专家评价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6)作用意义。该标准针对长江中下游小麦-夏玉米模式夏玉米高温热害、籽粒机收难度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机收配套技术研发依据不明确等问题提出的,科学可行,具有通用性、宜操作性与针对性,可为该模式夏玉米宜机收品种选育和筛选、生产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7)推广应用的范围、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该标准主要适用于长江中游低丘平原区具备机收条件的地区,对推动麦茬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夏玉米机收质量与生产效率、促进玉米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筛选的指标和标准还有待验证和进一步完善。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