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39207]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的监测与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环境监测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我国人工林中60%~70%是定向经营的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其中大部分林地由于实行多代连栽,导致明显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抽水机”、“耗肥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有限林地的可持续利用。对此问题,广西区林业局于2002年下达科研任务[编号:“十五”林科字(2002)第66号]开展了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短轮伐期人工林对水土流失、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动态、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等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的综合定位监测研究。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应用林学、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进行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与灌草植被恢复过程相比较,揭示两类短轮伐期人工林恢复过程对水土流失、林内小气候、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动态、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随植被恢复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首次对厚荚相思短轮伐期人工林开展林地水土流失、小气候效应、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动态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等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监测研究,填补了该树种国内研究空白;揭示了厚荚相思、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首次将短轮伐期人工林水土流失过程划分为流失高峰期、流失减缓期和流失稳定期3个阶段;通过合理的林下植被构建等技术,营建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于保持水土和维持林下植物多样性等作用较明显。综上所述,该项目针对短轮伐期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开展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的监测和研究,对推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和实现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方法科学,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等短周期人工林的营建。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技术与方法在广西区内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科研经费少,该项目仅在桂南地域进行监测研究,是有一定的极限性。  建议:在广西不同地理区域内对短轮伐期人工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我国人工林中60%~70%是定向经营的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其中大部分林地由于实行多代连栽,导致明显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抽水机”、“耗肥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有限林地的可持续利用。对此问题,广西区林业局于2002年下达科研任务[编号:“十五”林科字(2002)第66号]开展了厚荚相思和尾巨桉短轮伐期人工林对水土流失、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动态、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等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的综合定位监测研究。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应用林学、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进行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与灌草植被恢复过程相比较,揭示两类短轮伐期人工林恢复过程对水土流失、林内小气候、林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水分动态、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随植被恢复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首次对厚荚相思短轮伐期人工林开展林地水土流失、小气候效应、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动态以及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等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监测研究,填补了该树种国内研究空白;揭示了厚荚相思、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首次将短轮伐期人工林水土流失过程划分为流失高峰期、流失减缓期和流失稳定期3个阶段;通过合理的林下植被构建等技术,营建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于保持水土和维持林下植物多样性等作用较明显。综上所述,该项目针对短轮伐期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开展厚荚相思和尾巨桉人工林对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的监测和研究,对推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和实现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研究方法科学,适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等短周期人工林的营建。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技术与方法在广西区内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科研经费少,该项目仅在桂南地域进行监测研究,是有一定的极限性。  建议:在广西不同地理区域内对短轮伐期人工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