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绘制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5年5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生态的战略地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日益加强,我国自2003年3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012年3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全国土地整治一直以来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逐步提升耕地质量,而忽视了耕地构建的耕地生态系统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土地整治技术适应性有限,不能满足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不能解决尤其是区域复杂性较强的地区的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多样性区是我国区域复杂性的典型代表,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地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区域要素复杂多样,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和多民族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地域组合千差万别,使得西南的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土地生态系统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最复杂多样,尤其是耕地,而云南省是我国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课题,研究完成了多样性区耕地生态整治技术研究,并将其集成应用于与“兴地睦边”重大工程等土地整治项目。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本项目主要采用调查踏勘法、系统分析法、模型构建法等,针对解决多样性区耕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生态化的土地整治关键技术研发,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集成应用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项目,以从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土地生态化的整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规律分析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编制、集成应用表四个部分。 (1)针对多样性区耕地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了云南省的耕地生态系统特征,研究了耕地折算方法和规律,探索了其水土耦合机理。 (2)关键技术研发:从景观、水土、基础设施等方面,研发了相应的工程关键技术。 (3)标准编制:通过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编制了土地整治相关的技术、投资等标准,研究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4)集成应用:将关键技术与标准集成应用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一般工程项目。 该项目研究能够解决耕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落实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在复杂立地条件下,结合水土耦合的理论创新,发现了了多样性区域耕地生态系统的空间规律,在区域历史上尚属于首次。 (2)研发了系列针对多样性区生态问题的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关键技术体系。 (3)完成了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技术、投资等标准研究,形成了相关国家、行业标准。 (4)系统集成了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农田整治重大工程等土地整治工程项目。 4.技术的成熟程度,使用范围和安全性 目前,该成果已经过理论验证,应用环境证明等阶段,处应用成熟阶段。在云南省的土地整治领域,基础项目建设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成果中的关键技术大量应用于云南省的土地整治项目200余项,切实解决云南等省的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中生态、水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区域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未来,课题组将根据多样性区土地生态整治技术成果,对该成果进行进一步调整,以期适应我国复杂耕地生态系统的现状,为指导我国其他耕地生态问题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1.课题来源与背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绘制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5年5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生态的战略地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日益加强,我国自2003年3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012年3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全国土地整治一直以来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逐步提升耕地质量,而忽视了耕地构建的耕地生态系统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土地整治技术适应性有限,不能满足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不能解决尤其是区域复杂性较强的地区的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多样性区是我国区域复杂性的典型代表,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地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区域要素复杂多样,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和多民族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地域组合千差万别,使得西南的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土地生态系统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最复杂多样,尤其是耕地,而云南省是我国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课题,研究完成了多样性区耕地生态整治技术研究,并将其集成应用于与“兴地睦边”重大工程等土地整治项目。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本项目主要采用调查踏勘法、系统分析法、模型构建法等,针对解决多样性区耕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生态化的土地整治关键技术研发,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集成应用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项目,以从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土地生态化的整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规律分析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编制、集成应用表四个部分。 (1)针对多样性区耕地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了云南省的耕地生态系统特征,研究了耕地折算方法和规律,探索了其水土耦合机理。 (2)关键技术研发:从景观、水土、基础设施等方面,研发了相应的工程关键技术。 (3)标准编制:通过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编制了土地整治相关的技术、投资等标准,研究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4)集成应用:将关键技术与标准集成应用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一般工程项目。 该项目研究能够解决耕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落实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在复杂立地条件下,结合水土耦合的理论创新,发现了了多样性区域耕地生态系统的空间规律,在区域历史上尚属于首次。 (2)研发了系列针对多样性区生态问题的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关键技术体系。 (3)完成了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技术、投资等标准研究,形成了相关国家、行业标准。 (4)系统集成了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农田整治重大工程等土地整治工程项目。 4.技术的成熟程度,使用范围和安全性 目前,该成果已经过理论验证,应用环境证明等阶段,处应用成熟阶段。在云南省的土地整治领域,基础项目建设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成果中的关键技术大量应用于云南省的土地整治项目200余项,切实解决云南等省的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中生态、水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区域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未来,课题组将根据多样性区土地生态整治技术成果,对该成果进行进一步调整,以期适应我国复杂耕地生态系统的现状,为指导我国其他耕地生态问题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 6.历年获奖情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