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132976]一种基坑工程支护结构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建筑装饰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 采取支护措施。在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前,施工人员会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及周边环境,预先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基坑支护结构如果设计不合理,容易发生渗漏、塌陷等现象,影响施工进度,也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技术原理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包括上部放坡基坑和下部垂直基坑,所述上部放坡基坑和下部垂直基坑之间设置有台阶面,所述下部垂直基坑外围设置有一圈高压旋喷桩形成的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内侧设置有两圈咬合钻孔桩,所述咬合钻孔桩由钻孔桩A和钻孔桩B咬合连接而成;所述咬合钻孔桩顶部连接有冠梁;所述台阶面上设置有截水沟;所述上部放坡基坑设有一圈喷锚墙,所述喷锚墙由锚杆锚固。该支护结构稳定性好,防水效果好。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结构示意图 图2 A-A 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高压旋喷桩1;喷锚墙2;上部放坡基坑3;冠梁4;台阶面5;截水沟6;咬合钻孔桩7;下部垂直基坑8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通过高压旋喷桩形成的止水帷幕对地层和基坑内壁进行加固,对基坑支护效果好,稳定性及封水效果好。(2)通过设置两圈咬合钻孔桩,进一步提高了基坑的防水效果和稳定性,并通过在钻孔桩底面设置防水层,在钻孔桩底部形成防水保护结构,提高了支护结构的防水效果。(3)通过在上部放坡基坑喷锚墙,提高了上部放坡基坑的安全性。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支护结构可以适用于岩溶区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并已成熟应用于南宁地铁2号线岩溶区段车站基坑支护工程中,不仅提供了安全的支护结构,同时止水效果显著,保证了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实践充分验证了该支护技术的成熟性和安全性。五、应用情况该支护结构在南宁地铁2号线岩溶区段车站基坑中得到应用,止水效果显著,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 采取支护措施。在建筑基坑支护施工前,施工人员会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及周边环境,预先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基坑支护结构如果设计不合理,容易发生渗漏、塌陷等现象,影响施工进度,也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技术原理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包括上部放坡基坑和下部垂直基坑,所述上部放坡基坑和下部垂直基坑之间设置有台阶面,所述下部垂直基坑外围设置有一圈高压旋喷桩形成的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内侧设置有两圈咬合钻孔桩,所述咬合钻孔桩由钻孔桩A和钻孔桩B咬合连接而成;所述咬合钻孔桩顶部连接有冠梁;所述台阶面上设置有截水沟;所述上部放坡基坑设有一圈喷锚墙,所述喷锚墙由锚杆锚固。该支护结构稳定性好,防水效果好。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结构示意图 图2 A-A 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高压旋喷桩1;喷锚墙2;上部放坡基坑3;冠梁4;台阶面5;截水沟6;咬合钻孔桩7;下部垂直基坑8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通过高压旋喷桩形成的止水帷幕对地层和基坑内壁进行加固,对基坑支护效果好,稳定性及封水效果好。(2)通过设置两圈咬合钻孔桩,进一步提高了基坑的防水效果和稳定性,并通过在钻孔桩底面设置防水层,在钻孔桩底部形成防水保护结构,提高了支护结构的防水效果。(3)通过在上部放坡基坑喷锚墙,提高了上部放坡基坑的安全性。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支护结构可以适用于岩溶区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并已成熟应用于南宁地铁2号线岩溶区段车站基坑支护工程中,不仅提供了安全的支护结构,同时止水效果显著,保证了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实践充分验证了该支护技术的成熟性和安全性。五、应用情况该支护结构在南宁地铁2号线岩溶区段车站基坑中得到应用,止水效果显著,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