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1611]生态黄红麻纤维的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纺织
类型:
发明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专利所属地:中国
专利号:01139235.5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联系人:
东华大学
进入空间
所在地:上海崇明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我国是黄红麻的主产国,历史上黄红麻的最高产量达100万吨(全球最高产量达400多万吨)。传统方法加工得到的黄、红麻纤维及产品粗、硬、糙,其纯纺纱支数一般在1-5公支,仅能用做包装材料,如麻袋、麻布和麻绳,其主要问题是:纤维长度短,以束纤维状态(工艺纤维)纺纱;纤维中木质素含量高,难以去除;传统的黄红麻纺织加工设备与工艺,难以纺制高质量的纺织品。
东华大学经过近十年的深入研究,抓住黄红麻纤维中木质素的去除与保持纤维强力、纤维长度与细度合理匹配这二个主要矛盾,采用漂白和精练相结合的方法对黄红麻进行了精细化的半脱胶改性,创新性地解决了适度去除木质素、半纤维素等胶质含量又保持足够纤维强力的关键问题,获得了细度和柔软度显著提高的精细化黄红麻纤维,研究了使黄红麻工艺纤维能有效分裂劈细的机械开松辅助化学处理的新方法,实现了黄红麻纤维长度与细度的合理匹配。并通过黄红麻和苎麻、亚麻纺纱开松、精梳、湿纺等技术的系统集成,改造传统的黄红麻加工工艺,使处理后的纤维线密度由250-300公支提高到600-700公支,柔软度由38捻/10cm提高到60捻/10cm。纯纺纱支数提高到17公支,混纺产品达38支公支(黄红麻纤维含量达35%)。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本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精细化黄红麻纤维及其应用[专利号:ZL01 139235.5];精细化黄红麻纤维湿纺及其加工方法[专利号:ZL01 139234.7]。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实现了用黄红麻原料部分替代亚麻、苎麻等原料,其产品质量和风格达到理想效果,已推广到服装与装饰用织物的新领域。
经查新国内外文献和专家鉴定,本项目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
效益分析:
生产黄红麻纯纺高支纱及其与棉、苎麻和亚麻的混纺纱和织物,目前已实现新增产值:3 000多万元,创利税:300万元。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无
技术投资分析:
我国是黄红麻的主产国,历史上黄红麻的最高产量达100万吨(全球最高产量达400多万吨)。传统方法加工得到的黄、红麻纤维及产品粗、硬、糙,其纯纺纱支数一般在1-5公支,仅能用做包装材料,如麻袋、麻布和麻绳,其主要问题是:纤维长度短,以束纤维状态(工艺纤维)纺纱;纤维中木质素含量高,难以去除;传统的黄红麻纺织加工设备与工艺,难以纺制高质量的纺织品。
东华大学经过近十年的深入研究,抓住黄红麻纤维中木质素的去除与保持纤维强力、纤维长度与细度合理匹配这二个主要矛盾,采用漂白和精练相结合的方法对黄红麻进行了精细化的半脱胶改性,创新性地解决了适度去除木质素、半纤维素等胶质含量又保持足够纤维强力的关键问题,获得了细度和柔软度显著提高的精细化黄红麻纤维,研究了使黄红麻工艺纤维能有效分裂劈细的机械开松辅助化学处理的新方法,实现了黄红麻纤维长度与细度的合理匹配。并通过黄红麻和苎麻、亚麻纺纱开松、精梳、湿纺等技术的系统集成,改造传统的黄红麻加工工艺,使处理后的纤维线密度由250-300公支提高到600-700公支,柔软度由38捻/10cm提高到60捻/10cm。纯纺纱支数提高到17公支,混纺产品达38支公支(黄红麻纤维含量达35%)。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本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精细化黄红麻纤维及其应用[专利号:ZL01 139235.5];精细化黄红麻纤维湿纺及其加工方法[专利号:ZL01 139234.7]。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技术实现了用黄红麻原料部分替代亚麻、苎麻等原料,其产品质量和风格达到理想效果,已推广到服装与装饰用织物的新领域。
经查新国内外文献和专家鉴定,本项目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
效益分析:
生产黄红麻纯纺高支纱及其与棉、苎麻和亚麻的混纺纱和织物,目前已实现新增产值:3 000多万元,创利税:300万元。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