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051414]重大基础装备专用多元高强耐磨铜合金产业化开发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耐磨黄铜具有优良的冷热加工和机械加工性能,适用于各种精密耐磨零件制作。国内高强耐磨铜合金牌号较少,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充分利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来调整合金内部的相组成、分布和粒度,耐磨性能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该项目通过对黄铜合金成分设计、制备成形、热处理等关键技术的攻关,解决了高强耐磨黄铜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以及材料微观组织不均匀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在变质处理和基体、耐磨相形貌尺寸控制方面都有重大创新突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于高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元件的多元高强耐磨黄铜合金,实现产业化生产。 其关键技术如下:(1)合金耐磨性分析与成分的确定。根据磨损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合金元素作用,形成以CuZn固溶体或电子化合物为基体,以Mn、Si、Fe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为硬质耐磨相,以Ni、Al等元素为基体固溶相,以Pb、Sn等元素为提高材料切削性能,并结合材料应用领域,确定重大基础装备用多元高强耐磨铜合金成分。(2)熔体洁净和合金元素分布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变质剂,改变耐磨相形貌,细化耐磨相尺寸,形成Mn5Si3中空耐磨相和富硅κ+γ硬质耐磨相,提高黄铜合金材料的耐磨性。(3)基体和耐磨相组织形貌尺寸控制技术。采取合理的热处理制度,结合应用领域,形成以β相为基体,含10-30%α相,或以α相为基体,含15-20%β相,且弥散分布Mn5Si3中空耐磨相、富硅κ+γ硬质耐磨相,有效保证铜合金材料耐磨性、高强度和高抗疲劳性。 相关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2篇;主持完成1项国家标准《耐磨铜棒》制定,现已通过审定,于2018年发布。主要技术指标:抗拉强度≥600MPa;维氏硬度HV≥180;屈服强度≥480MPa。在摩擦副GCr15,润滑油68#,载荷35MPa,转速1000r/min工况条件下,摩擦系数≤0.085。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均提高10%左右,技术水平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可替代进口。2015年-2017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1511.7万元,新增利润1055.76万元,新增税收545.73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品已在国内10多家企业生产应用,得到客户的认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与应用不仅满足国内机械工业的需求,实现智能装备的核心部件国产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也提升了中国铜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
耐磨黄铜具有优良的冷热加工和机械加工性能,适用于各种精密耐磨零件制作。国内高强耐磨铜合金牌号较少,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充分利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来调整合金内部的相组成、分布和粒度,耐磨性能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该项目通过对黄铜合金成分设计、制备成形、热处理等关键技术的攻关,解决了高强耐磨黄铜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以及材料微观组织不均匀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在变质处理和基体、耐磨相形貌尺寸控制方面都有重大创新突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于高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元件的多元高强耐磨黄铜合金,实现产业化生产。 其关键技术如下:(1)合金耐磨性分析与成分的确定。根据磨损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合金元素作用,形成以CuZn固溶体或电子化合物为基体,以Mn、Si、Fe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为硬质耐磨相,以Ni、Al等元素为基体固溶相,以Pb、Sn等元素为提高材料切削性能,并结合材料应用领域,确定重大基础装备用多元高强耐磨铜合金成分。(2)熔体洁净和合金元素分布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变质剂,改变耐磨相形貌,细化耐磨相尺寸,形成Mn5Si3中空耐磨相和富硅κ+γ硬质耐磨相,提高黄铜合金材料的耐磨性。(3)基体和耐磨相组织形貌尺寸控制技术。采取合理的热处理制度,结合应用领域,形成以β相为基体,含10-30%α相,或以α相为基体,含15-20%β相,且弥散分布Mn5Si3中空耐磨相、富硅κ+γ硬质耐磨相,有效保证铜合金材料耐磨性、高强度和高抗疲劳性。 相关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2篇;主持完成1项国家标准《耐磨铜棒》制定,现已通过审定,于2018年发布。主要技术指标:抗拉强度≥600MPa;维氏硬度HV≥180;屈服强度≥480MPa。在摩擦副GCr15,润滑油68#,载荷35MPa,转速1000r/min工况条件下,摩擦系数≤0.085。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均提高10%左右,技术水平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可替代进口。2015年-2017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1511.7万元,新增利润1055.76万元,新增税收545.73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品已在国内10多家企业生产应用,得到客户的认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与应用不仅满足国内机械工业的需求,实现智能装备的核心部件国产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也提升了中国铜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