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014316]煤泥干燥处理新工艺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煤炭开采冶炼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一、随着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粉煤、末煤在原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动力煤洗煤厂的原生煤泥和炼焦煤洗煤厂的浮选尾煤量大大增加。煤泥作为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具有粒度细、持水性强、灰分高,且含有较多粘土等特点,给煤泥的综合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洗选厂的煤泥绝大部分都廉价售给当地农民,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煤泥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二、技术水平特点:煤泥干燥处理新工艺就是为了解决煤泥由于高水分(20%~30%)而无法综合利用的问题。该工艺采取了将煤泥先破碎分散然后再热力干燥的新技术,使煤泥的处理实现了连续化、工业化,经该工艺处理后煤泥的水分可从25%~28%降到12%左右,由于在该工艺中引入了预破碎分散工序,煤泥的干燥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该工艺通过了原煤炭部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意见为:“煤泥干燥工艺切实可行,属国内首创,为煤泥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为煤泥干燥厂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证”。效益分析: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煤价差异较大,该项目经济效益也有较大变化。一般来说,如果当地煤泥与原煤价差能够达到35元/吨以上,扣除干燥处理成本约20元/吨后,利润就完全有保证。市场前景:经干燥处理后的煤泥主要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原料加工煤泥型煤,供工业锅炉或居民生活使用;(2)作为电厂燃料,降低生产成本;(3)作为砖厂添加剂,提高砖的质量;(4)作为水泥厂添加料,改善水泥性能;(5)含有某些特定成份的煤泥可用作化工原料。煤炭综合利用是煤炭企业改变单一经营的必由之路,是煤炭行业扭亏增盈的希望所在。中国原煤入洗率在30%左右,每年的煤泥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因此煤泥的利用问题非常紧迫。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如果按同等发热量计价,煤泥的实际售价远低于原煤,特别是在一些矿区,煤泥销售不畅,以致大量堆积,如果能够将煤泥干燥降水后生产工业型煤,代替矿区的部分自用煤,实现就地消化,既可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又可减少矿区的环境污染。总之,煤泥经干燥工艺处理后,其利用途径得到了拓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一、随着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粉煤、末煤在原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动力煤洗煤厂的原生煤泥和炼焦煤洗煤厂的浮选尾煤量大大增加。煤泥作为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具有粒度细、持水性强、灰分高,且含有较多粘土等特点,给煤泥的综合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洗选厂的煤泥绝大部分都廉价售给当地农民,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煤泥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二、技术水平特点:煤泥干燥处理新工艺就是为了解决煤泥由于高水分(20%~30%)而无法综合利用的问题。该工艺采取了将煤泥先破碎分散然后再热力干燥的新技术,使煤泥的处理实现了连续化、工业化,经该工艺处理后煤泥的水分可从25%~28%降到12%左右,由于在该工艺中引入了预破碎分散工序,煤泥的干燥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该工艺通过了原煤炭部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意见为:“煤泥干燥工艺切实可行,属国内首创,为煤泥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为煤泥干燥厂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保证”。效益分析: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煤价差异较大,该项目经济效益也有较大变化。一般来说,如果当地煤泥与原煤价差能够达到35元/吨以上,扣除干燥处理成本约20元/吨后,利润就完全有保证。市场前景:经干燥处理后的煤泥主要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原料加工煤泥型煤,供工业锅炉或居民生活使用;(2)作为电厂燃料,降低生产成本;(3)作为砖厂添加剂,提高砖的质量;(4)作为水泥厂添加料,改善水泥性能;(5)含有某些特定成份的煤泥可用作化工原料。煤炭综合利用是煤炭企业改变单一经营的必由之路,是煤炭行业扭亏增盈的希望所在。中国原煤入洗率在30%左右,每年的煤泥排放量超过2000万吨,因此煤泥的利用问题非常紧迫。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如果按同等发热量计价,煤泥的实际售价远低于原煤,特别是在一些矿区,煤泥销售不畅,以致大量堆积,如果能够将煤泥干燥降水后生产工业型煤,代替矿区的部分自用煤,实现就地消化,既可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又可减少矿区的环境污染。总之,煤泥经干燥工艺处理后,其利用途径得到了拓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