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创办时间:1954 单位属性:普通本科院校 所在地区:江苏 南京市 相关行业:中药、天然药物,新剂型及制剂,医疗器械,化学药物,其他医药与医疗

联系人:刘老师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单位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并诞生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为新中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2个)和44个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9个),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现已建成22所附属医院、5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部新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学校构建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板块”的科技平台布局,即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生命科技园,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更多>技术专家15

    • 李海涛 李海涛 研究领域:中药、天然药物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陆兔林 陆兔林 研究领域:中药标准及中药炮制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萧伟 萧伟 研究领域: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郑仕中 郑仕中 研究领域:天然药物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及肿瘤的分子机理研究;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更多>技术成果367

    更多>研究机构17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复方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复方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校级
      研究领域:中药、天然药物 研究方向:创新中药复方分离理论与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复方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以南京中医药大学 “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并获批,实验室面积1200 m2,实验室主任为郭立玮教授、常务副主任为朱华旭教授。实验室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以创新中药复方分离理论与技术为目标,致力将复杂系统科学原理、现代分离科学理论与技术引入中药制药研究领域,在开展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化学等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基础上,系统、深入探索中药复方化学多元性与其多靶点作用机理的相关性,努力构建具中医药“整体观”特色的中药制药工程体系。
    • 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厅局级
      研究领域:中药、天然药物 研究方向:中药微丸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制药工程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
      机构简介: 展开
      “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南京市科技局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学重点学科,联合苏州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于2009年批准立项建设的中药制剂研究平台。中心通过中药微丸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制药工程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等研究,构建中药微丸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满足中药制药行业技术和产业需要。中心实验室面积1500 m2,实验室负责人为狄留庆教授。 近三年内中心申请并获得68项各级各类项目资助,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19篇,申报专利11项,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1项, 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形成适宜于中药多组分性质特点的固体分散体等5项现代剂型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