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创办时间:1923 单位属性:985工程院校 所在地区:辽宁 沈阳市 相关行业:其他化学化工

联系人:张耀伟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单位简介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担任过校长。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93年3月8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1998年9月,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东北大学沈阳校区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7.6万平方米;秦皇岛分校区占地总面积4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在2410名教师中,共有教授41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283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069人,硕士研究生5613人,普通本科生24514人。   东北大学有沈阳主校区和秦皇岛校区,设有研究生院、秦皇岛分校、基础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理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部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以及李鹏、朱镕基、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校视察。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为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更多>技术专家30

    • 龚伟 龚伟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特殊钢品种开发2、纯净钢冶炼工艺研究3、冶金工艺模型开发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付海涛 付海涛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气体传感材料及器件,光催化材料,计算机仿真及模拟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陈芝会 陈芝会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电磁流体力学及其应用;2、冶金关键设备与工艺中流动过程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邹宗树 邹宗树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应用基础研究:冶金传输原理、宏观动力学、反应工程及其在冶金过程解析和优化中的应用。2、应用研究:高炉与非高炉炼铁、转炉炼钢、铁水预处理与钢水炉外精炼、钢水凝固与连铸。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更多>技术成果1,283

    更多>研究机构6

    •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60人
      研究领域:金属材料 研究方向:特殊钢材料,节约资源,先进特殊钢,冶金装备,自动化技术,生产线
      机构简介: 展开
      中心成立于2006年,依托钢铁冶金学科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及产业化工程化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集成和开发,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所需战略的高技术钢铁材料,满足重大工程、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对特殊钢材料的需求。中心成立以来,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承担了各类科学研究项目30余项,总合同经费近5000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申请专利20余项,批准专利1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中心凝聚了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团队,其中教授7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15人,博士、硕士20余人,研发团队人员60余人。 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特殊钢材料及生产工艺技术 节约资源型特殊钢品种开发及生产关键技术 先进特殊钢冶金工艺技术开发 特殊钢先进冶金装备及自动化技术开发 钢铁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工厂成套生产线开发
    •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国家级 研发人员:38人
      研究领域:其他新材料技术,其他机械 研究方向:材料各向异性,材料组织设计,高新材料,材料织构,功能材料,材料制备
      机构简介: 展开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依托于东北大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实验室主任由左良教授担任,卢柯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以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的表征、设计、控制及相关高新材料研制为主要特色,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材料织构与各向异性表征、材料织构与微结构控制、各向异性结构材料设计与制备、各向异性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等四个主干研究方向。各方向研究内容紧密衔接、相互支持,涵盖了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领域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取得了一批具有远景性和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2005-2010年共承担各类科研任务18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专题)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科研经费进款额近5000万元,达到1000万元/年。 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0余篇、EI收录4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分别为52项和23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 科研成果在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明显突破,30余项技术在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基于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的材料织构、微结构分析方法;多场耦合下金属材料固态转变机理与织构和微结构控制技术;新型车身板用铝合金强韧化和织构控制技术;有色合金的相图、相变及短流程成形工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取向相关的相变特征与功能特性;强各向异性材料(硅钢、IF钢等)织构控制方法与工业化技术;低维材料的设计、各向异性生长控制、自组装行为及物理/化学特性;可见光响应的光电薄膜设计与制备等。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