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柯安星
所在地:福建厦门市
一、所属领域土木工程
二、技术或产品名称
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
三、技术水平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针对广泛应用的装配式钢结构节点与连接设计理论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支撑下,经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了新型模块化结构体系及其连接方法、研发了新型节点和连接技术,包括新型抗震连接节点、新型套筒连接装配式节点、转动型摩擦阻尼器等,。针对这些新型结构体系及连接,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静力、地震、长期荷载等作用下的结构分析方法,建立了静力、抗震等设计理论。项目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强,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超过大量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四、技术简介
本团队紧密结合行业重大需求,以国家绿色建筑为导向,历经 20 余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创新了钢结构连接新技术,提出了半刚性连接节点设计新方法、新理论,研发了装配式连接新技术,获发明专利授权 23 项,编制规范、
规程 4 部。项目研究成果丰富、系统、创新性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五、创新点及性能指标
研发了新型模块化结构体系及其连接方法模块化,提出套筒连接新方法, 引领了我国装配式模块化结构的发展,创建了半刚性结构体系设计方法,提出了半刚性节点设计新理论;研发了钢框架结构抗震连接节点设计理论和方
法,揭示了转动摩擦阻尼器减震机理和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被授权发明专利 23 项,出版学术专著 3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篇 (其中 SCI/EI 期刊论文 60 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8)、国家行业标准《钢结构模块建筑技术规程》(T/CECS 507-2018)、国家行业标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2011)、国家行业标准《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技术规程》(T/CECS 506-2018)采用, 为我国钢结构领域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六、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 类 别 |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时间 |
1 | 日本发明专利 | 組立式鋼管ケーシング鉄筋コンクリート複合ノード及 び取付方法 | 日本特许专利,特许号: 6518842 |
2019 |
2 | 美国发明专利 | 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filled steel pipe sleeve joint | United States Patent,Patent No.:US10,176,623 B2 |
2019 |
3 | 中国发 明专利 |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结构损 伤预警方法 | ZL201310502632.3 | 2016 |
4 | 中国发 明专利 | 一种考虑温度影响的土木工 程结构损伤预警方法 | ZL201310690423.6 | 2016 |
5 | 中国发 明专利 | 模块化钢框架连接装置及其 连接方法 | ZL201611103154.9 | 2016 |
6 | 中国发 明专利 | 装配式钢管套管钢筋混凝土 组合节点及安装方法 | ZL201610221815.1 | 2016 |
7 | 中国发 明专利 | 一种装配式巨型钢管柱异型 组合节点及安装方法 | ZL201610649406.1 | 2016 |
8 | 中国发 明专利 | 装配式摩擦型钢节点 | ZL 201610497605.5 | 2016 |
9 | 中国发 明专利 | 一种阻尼力可调型粘滞阻尼 箱 | ZL 20161096101.1 | 2016 |
10 | 中国发 明专利 | 基于 EMD 分解与 AR 模型残 差的结构损伤预警方法 | ZL201511008281.6 | 2017 |
11 | 中国发明专利 | 一种装配式巨型筒中筒圆形钢管柱异型组合结构及安装 方法 |
ZL 201710100620.6 |
2017 |
12 | 中国发 明专利 | 装配式自恢复圆形钢管混凝 土组合节点 | ZL201711390229.0 | 2017 |
13 | 中国发 明专利 | 双套筒钢管结构梁柱节点及 安装方法 | ZL 201710730603.0 | 2017 |
14 | 中国发明专利 | 装配式自恢复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及安装方法和结构体 系 |
ZL 201711390420.5 |
2017 |
15 | 中国发 明专利 | 具有恢复功能的全装配钢框 架结构体系 | ZL 201711390228.6 | 2017 |
16 | 中国发 明专利 | 一种海洋漂浮物撞击模拟试 验系统 | ZL 201710379722.6 | 2017 |
17 | 中国发明专利 | 一种装配式圆形钢管套管钢管纤维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及 安装方法 |
ZL 201710100604.7 |
2017 |
18 | 中国发 明专利 | 斜外环板组装式十字连接梁 柱节点 | ZL 201810358950X | 2018 |
19 | 中国发 明专利 | 环板拼接式中空夹层钢管混 凝土组合节点及安装方法 | ZL 2018103587307 | 2018 |
20 | 中国发 明专利 | 完全装配式圆形钢骨架混凝 土连接节点及安装方法 | ZL2018103589514 | 2018 |
21 | 中国发 明专利 | 装配式自恢复耗能型双钢板 开缝剪力墙结构 | ZL 201810358746.8 | 2018 |
22 | 中国发 明专利 | 完全装配式钢框架节点 | ZL201810378979.4 | 2018 |
23 | 中国发 明专利 | 一种角钢加固开裂箱型钢柱 角钢长度的确定方法 | ZL201610621992.9 | 2019 |
七、合作方式
技术开发、委托或转让
八、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1、投资概算:
技术开发、委托经费 100 万;技术转让经费 100 万
2、经济效益分析:
(1)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发展,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同时,我国属于多震国家,传统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硬抗”的途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抗震方法,而消能减震体系将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引向特别设置的消能装置加以吸收和耗散,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部包含建筑结构消能减震内容的规范及指导意见等,促进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应用。
(2)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建筑市场具有广阔前景。
为响应国家政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获得高校、院所、建筑企业等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此外,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钢结构建筑在整体中的占比相对较低,装配式钢结构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前景。同时,消能减震技术逐渐成为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和新兴技术,在建筑领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3)技术优势:本技术研发完成的装配式消能减震钢结构体系,一方 面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易于拼装,轻质高强,节能环保,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等显著特点,可以降低生产制作成本,减少施工周期,降低时间成本,节约经费预算,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大量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本技术基于旋转摩擦概念,研发出建筑用转动摩擦阻尼器,具有造价低、构造简单、减震明显、性能稳定、易于制造和维护等特点,具有良好品质和经济效益,易于市场推广。综上,本技术项目在较大程度上攻克了国内相关领域产品在设计、生产和技术方面的瓶颈,为实现相关应用领域的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应用推广前景。
1。团队获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团队部分参编规范、标准,出版专著
《钢结构设计标准》(参编)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参编)
专著一 专著二
专著三 《钢结构设计手册》(参编)
3。团队部分授权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1:日本特许专利 发明专利 2:美国专利
发明专利 3 发明专利 4
发明专利 5 发明专利 6
发明专利 7 发明专利 8
发明专利 9 发明专利 10
发明专利 11 发明专利 12
发明专利 13 发明专利 14
发明专利 15
4。团队部分成果转化
成果一 新加坡圣陶沙名胜世界应用 成果二 北京国贸三期应用
成果三 汶川灾后重建应用 成果四 装配化建筑工程的广泛应用
摩擦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的应用 转动型摩擦阻尼器构造及尺寸成果五 转动型摩擦阻尼器
成果六 某高校装配式耗能减震模块化钢结构建筑
成果七 既有住宅装配式钢结构电梯设计方案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