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江苏-南京市 入职年份: 资料待完善 学历: 资料待完善 毕业院校: 资料待完善
从事领域环境资源
擅长能力矿床学与矿相学(包括放射性矿床学、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
蒋少涌, 男,1964年12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80年-198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1987年7月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1992年9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工作;1992年10月赴英国留学,1995年11月获得英国Bristol大学地球科学系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4月至1999年5月在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任博士后和洪堡研究员;1999年6月从德国回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受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1999年底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近年来,蒋少涌教授主要从事如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在开拓和应用一些新的同位素方法,如硼、硅同位素,过渡族元素(铜、锌、铁)同位素,铼-锇同位素等,在南京大学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主持建设了南京大学同位素新技术实验室;(2)地质流体和热液成矿作用地球化学,重点在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与花岗岩、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金、铀、锡、铜、铅、锌矿床,与盆地热卤水有关的铜、铅、锌矿床和前寒武纪非金属矿床(硼矿、滑石-菱镁矿)等;(3)海洋地球化学,重点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大洋底铁锰结壳和热液硫化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古海洋环境变迁等。
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某些海相和陆相环境中地热流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项目一项(华南大陆岩石圈层圈相互作用及成岩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一项(大陆演化过程中成矿系统的形成与保持-典型矿集区剖析)、科技部863项目二级课题一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化学勘查)、科技部973项目三级子课题一项(云南兰坪盆地多金属大型矿集区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等。
蒋少涌教授近年来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曾获地质科技银锤奖一次,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一次,2002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研究方向:
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成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与(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学。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