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欢迎光临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创办时间:1951 单位属性:资料待完善 所在地区:四川 成都市 相关行业:生物医药

联系人:滕建旭

登陆后向院校管理员咨询
加入院所

    单位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为武侯校区(老校区)、航空港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2.9万余人,教职员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68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7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5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66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学校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8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万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0余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有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近4亿元。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余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4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西南民大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西南民大道路,体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的西南民大理念,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实施“一体两翼”西南民大战略,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更多>技术专家12

    • 陈朝喜 陈朝喜 研究领域:兽药、兽医药理学 研究方向:兽药、兽医药理学、藏兽药、兽医毒理学、细菌耐药性 咨询
    • 刘兴文 刘兴文 研究领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陈亦鲜 陈亦鲜 研究领域:电子元器件,网络开发 研究方向:资料待完善 咨询
    • 杨胜韬 杨胜韬 研究领域:水污染治理,纳米及超细材料,高分子材料 研究方向:吸附剂、芬顿试剂、碳纳米材料、生物效应 咨询

    更多>技术成果76

    更多>研究机构2

    • 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25人
      研究领域:动植物新品培育,家畜良种胚胎育种 研究方向: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机构简介: 展开
      实验室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科研积淀,依托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遗传学、生态学三个研究生专业,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分别在1990年、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民委和四川省重点学科。实验室目前已成为特色鲜明的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中心。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立足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遗传资源,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相关学科前沿,研究高寒草地畜禽资源的种质特性、品种改良和开发利用,旨在有力地推动我国动物遗传育种的发展,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实验室包括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细胞及胚胎工程学、现代动物育种学等4个分室,实验用房约2600m2,设备价值1600余万元。 实验室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师3人;其中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人,博士15人,留学回国人员10人。在读研究生60余名。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①青藏高原动物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②青藏高原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③青藏高原动物育种与繁殖研究。 根据研究方向,实验室立足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遗传资源,结合国家需求和相关学科前沿的发展态势,一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 ①牦牛、藏绵羊等家畜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研究; ②牦牛品种和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③牦牛高原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④牦牛体外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和保存、体细胞克隆等方面的研究; ⑤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示范研究。 50多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牦牛的研究一直是实验室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63年就编著了中国第一本牦牛研究的著作──《中国牦牛研究》,上世纪70年代首次进行了系统的牦牛遗传资源调查,发现了世界上体型最大、肉用性能好、毛绒产量高的优秀牦牛品种──九龙牦牛;将中国牦牛分为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2个类型;在牦牛种间杂交改良中,提出了“一代奶用,二代肉用”的改
    • 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等级:省级 研发人员:30人
      研究领域:动植物新品培育,家畜良种胚胎育种 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机构简介: 展开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0人(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3人,实验师2人,秘书1人)、流动研究人员12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博士18人,硕士5人。实验室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遗传学、生态学等3个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近60名。实验室下设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实验室、细胞及胚胎工程学实验室、现代动物育种学实验室等4个分实验室,具有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细胞工程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繁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所必需的实验条件,设备总值14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为:①动物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研究;②动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③动物细胞及胚胎工程学研究;④现代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 实验室立足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遗传资源,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相关学科前沿的发展态势,从学校学科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在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研究、品种和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青藏高原家畜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现代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细胞及胚胎工程学研究、高原畜牧生产体系研究、高原家畜产品的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九龙牦牛肉质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四川抗寒保畜恢复山羊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资助,研究成果丰硕,“牦牛的繁殖效率及其生殖激素基因研究”、 “九龙牦牛规范化养殖示范与推广”等一批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Copyright © 2016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区域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2030382号-1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易网